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疼痛、乏力与疾病的对应关系——肖伯谦肖毅

(2022-03-13 17:19:03)
标签:

肖氏推拿

肖伯谦

全长生命

脉络品质

血液配置

疼痛、乏力与疾病的对应关系

——肖伯谦 肖毅

疼痛、乏力与健康具有对应关系。健康是一种状态,健康是一种感觉,异于寻常的体征体貌证实了健康状态的改变。

疼痛、乏力既是人的一种感觉,也是一种状态,体现在人体的舒适程度上。

健康舒适度是身体健康状态的一个自身综合考量指标,体现在身体状态、精神状态、感知感觉、体力体能、心理和躯体等的舒适程度。

人体健康状态改变最基础的感觉是舒适度的改变,不舒适感不断提升后,可出现疼痛和乏力等症状。

1、疼痛

是指身体不舒适、难受或带有让人反感的不良刺激性的感觉。

是指余痛。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的感知感觉和躯体感受传导的感知过程,它包括各种不舒适及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

疼痛是健康状态出现异常的最常见的症状之首,疼痛的位置常可明确指示疾病发生的根源或重点部位的所在,一些疼痛的性质间接说明健康状态改变的性质或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痛觉,一方面可作为机体受到伤害的一种警告,引起机体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长期的剧烈疼痛,对机体已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而另一方面,疼痛作为报警也有其局限性,如癌症等出现疼痛时,已为时太晚。

人体的疼痛可分为ABCD四级,用数字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疼痛程度分级标准为:

A级:0无痛;

B级:1-3轻度疼痛;

C级:4-7中度疼痛;

D级:8-10重度疼痛

2、乏力

乏力指体力体能缺乏或不能满足正常生理生活活动等需求的不舒适感觉。也指体力体能无法满足正常生活活动的需求,或体力体能付出后在正常恢复区间不能有效恢复,或恢复较慢、较难等。

体力体能是生命活动机能最重要的健康状态指标,与脉络功能、脉络品质、血管功能、造血机能、血液内容物素质、血液配置、新陈代谢机能和能量交换水准绩效等生理功能指标成正比关系。

一般正常人体的体力体能付出与恢复补充与年龄、健康状态和能量交换的水准等绩效等相对应。从0岁——45岁,不断调整提升,至45——55岁达到均衡高峰值后,体力体能及能量交换呈渐进性降低减弱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体力体能付出后的恢复补充的效果和速率也与之对应。一旦体力体能恢复补充的速率超出与之相对的区间,即可说明健康状态相对发生了变化。

3、疼痛、乏力与健康状态

健康是一种感觉,健康是躯体的一种状态。

1)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2)中医健康定义是指:身体挺拔强壮结实有力为健,内部系统功能协调共济、能量滋润和谐、阴阳平衡、代谢通泰为康。

能量滋润和谐指的是能量交换自然和顺;代谢通泰指的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新陈代谢,安舒自然。

3)健康状态是人体正常状态,健康人体在自身规律和自主机能作用下,以机体能量交换的水准绩效水平、新陈代谢能力的水准绩效水平、脉络功能、血管功能、自律机能、精神、心理、生理及体力、体能、身体素质和舒适度等整体机能指标的平均水平综合来衡量。

健康状态与健康成正比,单一指标水平不能诠释人整体的健康状态。健康状态作为评定人整体健康的标准,客观的反映人整体健康的均衡状况,各种指标平均水平越高,人体的舒适度越好,健康状态越好。

 

4)健康状态与健康舒适度成正比,人体内环境温度为36.237.2,外部环境温度2428 ,湿度、气候宜中,血压80120mmhg、心率每分钟6080次,身体状态、精神状态、感知感觉、体力体能、心理和躯体感觉良好、自然融合及随心所欲的社会生活等,可以体现出最佳的健康舒适度。

身体健康状态是否改变,只有自己明了,身体是否出现异常或不舒适的感觉,只能自身感知,任何人无法代替,舒适度的感知感觉是反映人身体健康状态的自身认知,是身体机能变化反映的主体及个症表现的个体。

舒适度的整体性决定健康状态水平,与健康状态相对。机体整体的舒适度越高,健康状态越好。

身体感觉可分为舒适与不舒适两种状态,疼痛是舒适度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体征表现。“不通则痛”,由于脉络淤塞、血液淤堵硬化,脉络运行受阻,导致不舒适感出现,以酸、麻、胀、痛、肿等的自身感觉为主,能量交换及输布、气血不足和新陈代谢异常则表现为乏力。这些症状的出现要经过较长时期的脉络淤塞、血管淤堵硬化的积累过程,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阈值后,才能体现在局部或全身的舒适度变化。

心怡气爽、精神愉悦、心理平衡、体舒通泰、随心所欲的体力体能支持等,是健康舒适度的完美体现。

精神愉悦、心理平衡,但舒适度差,得不到体力体能的支持,就不是完美的健康状态。

疼痛、乏力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相对应,疼痛和乏力症状出现说明健康状态改变,这个改变的过程一般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耐受性导致痛感阈值不断提升,至无法忍受,则健康状态发生了改变,至生命活动出现异常而出现疾病。

 

参考文献:《健康资本论》2017 中联社。

 《肖伯谦整体养生理论》2012 中国版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