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肿心脑血管病的警示性体症及血管修复技术研究——肖伯谦

标签:
健康肖伯谦全长生命脉络品质肖氏推拿 |
发表于《健康世界》2014年2月第21卷第三期 第65页
香港肖氏推拿国际连锁有限公司 香港肖氏推拿培训学院
【摘要】
癌肿、心脑血管病突发前,一般人体会有警示性体征出现,揭示掌握警示性体征,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切断疾患发生发展环节,可为人类预防癌肿、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提供可靠的健康安全保障。
一、癌肿、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与机理
祖国医学认为⑴:“夫血脉营卫,周流不止,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於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也”。癌肿是由于脉络淤塞、血管淤堵硬化使不能得到正常代谢的丧失机能的血细胞致密性结合,在硬化的细小血管中沉积,再由细小血管随血管的走行向比较粗大些的血管侵润性硬化沉积,直到癌肿细胞的聚集突破血管壁,在血管或组织中占位,这时,在检查中是可能发现肿物的,但此时的“发现”已经就是癌肿的中晚期了,因为血管具有通透性,致密性血细胞转化先期是在血管管壁的中间通透处堵塞性聚集,并不是先在血管的内部或组织中出现,此时的癌肿细胞是不能被现代的仪器所能发现的,等到能被仪器检查出来的时候,癌肿细胞已将局部血管通透位置完全堵死并突破血管壁而进入血管内部或突破毛细血管壁在组织中聚集成型了,同时,滋生致密性血细胞转化的基础——硬化的血管已经有不可度量的距离了,被强行硬化性占位的血管机能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
脉络堵塞、血管硬化一般需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局部的血管硬化会侵润延伸引起全身的脉络淤塞、血管淤堵硬化,后导致毛细血管回流受阻,血管壁薄厚不等,硬化的和丧失机能的血细胞会在回流受阻的血管壁薄弱的地方或血管末端沉积,如直肠癌,子宫癌等,先期会造成小的血管突起,随沉积物的增加而不断发展,进而发生侵润性硬化占位病变,最终导致所累及器官丧失机能而威胁生命。
侵润性占位时,堵塞物不能及时排除,蓄积会渐进性增加而导致阻塞血液流动的劣性改变,造成人体血液配置的不均衡,当脑部血液流动堵塞,存留血量增加时,就会导致局部薄弱血管破裂而出现脑出血,心脏血液配置发生变化,流经心肌的血液不能顺利通过就会出现心肌梗塞,流入心肌的血液受阻,就会引发心肌缺血性坏死。
二、脉络堵塞、血管硬化及血细胞的转化
2、“癌肿早期”:“癌肿先期”症状明显加重,网状血管清晰可见,“警示性血管”内的“聚滞瘤”在不同高危器官对应的特定部位可以明确查到,且已经有变硬的趋势,可以检查到血细胞体积缩小,消瘦体征出现但未检测到癌肿细胞。
我们在实践中验证:致密性血细胞转化期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一个火柴头大小的直肠肿物内致密血细胞完成转化成的时间最快两周(4—5个脉络变化周期)足矣,其血管的硬化速度可以按小时计算。但有少数人例外,转化时间较一般人长些,是由于个体的脉络品质决定的⑵,极少数人(万分之几)由于脉络品质好及身体代偿机能完备,具有“特异性”修复机能,会自身修复恢复正常。
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发现,癌肿先期及心脑血管病突发前,人体会有“警示性血管”出现,该血管出现后,最快数小时或数周即可引起严重的脑出血、心肌梗塞等严重疾患的突发,或有可能发生癌变,一般情况3月至2年内突发心脑血管病及癌变的危险指数极高。我们跟踪调查7例癌肿和25例心脑血管病计32例高危个体,3个月至2年间的发病率为100%,死亡30例,死亡率为93.75%。
“警示性血管”亦称为:Warning of blood
vessels,体表可见的“警示性血管”一般为青色或青黑色,较正常血管粗大,压之血管颜色不会改变,特性是:①、一般集中于身于躯干,与高危器官相对应。②、当人体出现“警示性血管”后,四肢远端的血管明显干瘪且如镶嵌在皮肤内。
该血管的出现是癌肿及心脑血管病突发的预警性诊断最佳的也是最后可控的关键时刻,同时也是清除其突发基础的最至关重要的时期,如同生死临界线一样重要,这个时期对清除其突发基础简捷快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心脑血管病突发的概率超过90%,癌肿等其他严重疾患的发生几率同样居高,且清除概率低下。
“警示性血管”在健康人体内不会显现,只有当人体有癌肿或心脑血管病突发的趋势时,这条血管才能随疾患体症增加而逐渐突显,一旦“警示性血管”内的蓄积物密度增加,质地变得僵硬,其性质即已改变。
有发生癌肿或心脑血管病突发趋势的高危器官如脑部、淋巴、心脏、乳腺、肺部、肝脏、胃、肠道、直肠、子宫等,都会在人体对应的特定部位出现“警示性血管”,如乳腺癌的“警示性血管”对应于上臂、腋下、颈部、肋骨等,心脑血管病的“警示性血管”对应部位一般为额头的两侧、胸前区、腹内等,掌握“警示性血管”的部位,就可及时发现它,从而为“预警性诊断”创造条件。
伴随“警示性血管”的出现,一般会在该血管上出现“聚滞瘤”,其对癌肿及心脑血管病突发的预警性诊断起着重要作用。
致密性血细胞转化前由于脉络堵塞、血管动脉硬化,代谢机能降低,使其不能得到正常代谢,导致其在特定人体的特定部位发生“先灶(起始灶)”性聚合停滞,并在局部形成一个或多个柔软的球状或圆条状的小瘤,我们将这样的小瘤称其为“聚滞瘤”。
“聚滞瘤”是柔软有弹性的,挤压可以变形,大小不一,小如火柴头,大如鹅卵,发生的部位与癌肿、心脑血管病有特异性的对应关系,如:乳腺癌发生“聚滞瘤”的部位对应于上臂,脑出血的“聚滞瘤”对应部位在颈部,心肌梗塞的“聚滞瘤”对应部位在腹部及“主穴”附近等。
“聚滞瘤”是“警示性血管”出现后必然相伴的产物,是癌肿及心脑血管病得到确诊前先期人体出现的特殊警示性体征,也可以认为是人体代偿机能的警示作用,称其为“代偿瘤”也不为过。
“聚滞瘤”的出现是癌转前或心脑血管病突发前最关键的时期,如千钧悬于一发,此时人体无特殊体征,个别人会有局部或某一点的暂时性闷涨感,不会有疼痛感,此时用现代仪器是检测不到癌细胞的存在的,脑出血或心肌梗塞前也在不能用仪器可以明确诊断的时期,如果“聚滞瘤”内的致密性血细胞不能立即得到代谢排出,便会在很短的时期内发生硬化,进而完成转化过程形成可以检测到的癌症肿块,心脑血管病也会突发,此时人体疼痛感出现,疼痛性质多为放射性或弥漫性的。
致密性血细胞在“先灶”停滞聚合期间,由于尚未完成转化,细胞活性尚可,所以柔软便于消除清理及得到快速代谢。
我们对17例包括头部、颈部、肺部、肝脏、乳腺、直肠、腿部等肿物问题和93例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警示性血管”及“聚滞瘤”实践研究证实,在此期间使用“说骨—舒筋通络” ⑶的专有疏通经脉的技术方法,“警示性血管”和“聚滞瘤”会在短期内(最快12小时内)得到消除,并随身体内脉络堵塞、血管动脉硬化的消除进程及时同步地得到清理和代谢,身体内的致病风险因素同时也会得到消除。一旦错过这个时期,“聚滞瘤”内致密性血细胞转化完成,细胞的硬度立即改变,如未彻底水解的“瘦肉干”,同时与之相关联的“警示性血管”的硬化强度与距离也明显增加,硬度如挂面,后期会直接影响到更多乃至全身血管功能的改变,加速脉络堵塞、血管硬化进入到不可逆期,血管功能进入不可逆期,血管会在短时间内失去功能作用,人与血管同寿,也就回天乏术了。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们依据经络原理按照循经取穴方法,发明发现了“警示性血管”和“聚滞瘤”等指征,为癌肿与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与控制创造了条件,开辟出新的途径,对癌肿与心脑血管病的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但我们的工作还刚刚开始,所观察的病例仅有142例,观察时间还较短暂,更需深入探索反复实践,以期得到更为明确肯定的指标,为癌症与心脑血管病的防控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士德 孟景春 《内经讲义》[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138—139.
2、肖伯谦《脉络脊椎与人体健康》《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J]
3、肖伯谦《肖氏说骨—舒筋通络推拿》 [J] 国医年鉴 2010 总第二卷 526—528.
作者 肖伯谦 电话:13354165558
电邮:guxiaot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