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穴位按摩的作用不大
(2011-01-11 16:56:49)
标签:
杂谈 |
单一穴位按摩的作用不大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穴道:是人类及动物共有的电位最高的皮下电场区,是神经主干和神经末梢经过的地方,是人类和动物身体中电势能最高的地方,这部分破坏或者坏死,以及外力破坏及阻碍,都会引起酸、麻、胀、痛等症状,甚至会产生组织、器官、循环和心脑不适、还可导致残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穴道是活体中重要的电场,与大脑密切联系。人体记载有用穴位有1000多个,其中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为72个,致命为36个,总计108个。
全身穴位点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左右,但穴位贯通却是疏达全身,绝大多数穴位所在的位置都是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一般处于“骨骼间隙”的“两端”和中间,如果不在以上部位的穴位,那么其穴位下面必定是有较大或较多的血管或体液经过,如手部和腹部穴位。
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属阴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属阳脉,是二条重要的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穴位相互连接相互贯通构成经脉,经脉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就是说,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通达表里,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位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具有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的作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保证,是生命的根本所在。
穴位构成的经脉是相互贯通的,在推拿按摩的时候所遵循的根本就是点穴的连续性和贯通性,夸大和强化的某一个穴位的作用是在理论上的,任何一个单一的穴位的作用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一个穴位或者几个穴位就可以彻底疗好一种疾病或者多种疾病,只有在所有的经脉都处在通畅的状态下,人体才能祛除疾病因素而不生病,所以总是长时间的按摩一个或者几个穴位,当时的感觉还可以,但按摩2个小时后,就和没有做按摩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有的还会造成损伤,这也就是有的人做按摩后问题还加重的原因,有经验的推拿师都知道针灸的效果是有特定性的,这也是因为针灸的点刺激不是连续性的原因。
为使推拿点穴真正起到保健强身的作用,正确的推拿手法是非常关键的
一、连续性:脉络由上到下,沟通上下,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一致,所以在推拿按摩时一定要遵循连续性的原则,连续导穴,才能与人体脉络和气血运行的特性相对应,才能真正起到推拿疏导的作用。
二、贯通性:脉络由表及里,贯通内外,人体的脉络分里、中、外三层,《黄帝内经》曾有记载:“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所以在推拿点穴时要由浅入深,连贯平和,达到贯通里表的作用。
三、节律性:人体的气血运行节律与慢四节律相同,“一息四”,一呼一吸脉动四至为“一息”,一昼夜平均呼吸约二万五千次,合十万“至”。与血动一昼夜二万五千公分的比正好是四比一,即一呼一吸气动四至带动血动一次前进十八点六六公分,这是正常的。过或不及时就是病态表征。根据这一特性,推拿时要求推拿师要把握受术者的呼吸节奏,节律流畅,行云流水,点穴或急或缓效果够不是最好的。
四、点穴次数:人为三九之位,变化由初始到最好(大),所以点穴要与人位相符,每个穴位的点按次数3—9次为最佳,多过不宜。点穴次数过多并不是好事,有的人按摩后局部出现红斑、淤青、疼痛或者症状加重等都是由于点穴次数过多的原因。
五、点穴力量:根据受术者的体重,因人施力,因穴施力,局部穴位的受力不应超过15—28千克,其他穴道的力量不应超过受术着的身体的重量,不可使用暴力和蛮力,不可用肘关节和胳臂大力压点穴,不可用其他器物代替手法点穴。
综上所述按摩点穴要法:连续均匀,平和贯通,节律流畅,力到适重,适道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