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成长的历程 |
从那个匮乏年代过来的人一看到这个标题,一准知道俺是要说什么了,是呢,说的就是俺们南方人每天都要端起碗往口里送几次的大米;小的们可能要奇怪了:这米和137与142又有嘛关系?告诉您吧,137就是从粮库和防空洞拖出来的已经陈放数年,表面已经颜色深黄,吃在嘴里寡淡无味的每斤一角三分七厘(七十年代价格)的大米,可想而知,142就是价格略高于137的看上去起码还是一水的白色,煮熟后还能闻见饭香的大米,但这种大米凭当时无处不在的购粮本(每户一本)严格地限量购买,一般人家往往是逢年过节或有重大喜庆事件发生时才舀一瓢出来让它在沸水的欢跳中变得又白又胖,香气袭人!
俺家那时的购粮本放在专放重要凭证的五斗厨中;这款深咖啡色家俱还是新中国刚成立时父母在政府指定的市场买的由资本家“上交”的旧家俱,非常的便宜,老父老母对它情有独钟,一直舍不得丢,现在还在使用;五斗厨有两扇对称的中开门,门的上下有暗销;打开门,上部一左一右两个小抽屉,下部是三个好大的装衣服的大抽屉,朴实而实用;俺家当时的购粮本和户口、钱、粮票等重要生活资料平时就静静地躺在右上角的小抽屉中,相看不厌地紧紧依偎在一起。
大米不够吃,杂粮就吃香!俺家当时有个表叔经常驾车来往于农村老家(湖北省光化老河口市)和武汉之间,每回来都是大包小袋的,每回俺蹲下来打开麻袋的袋口,探头看见里面一个挤着一个的红暑土豆什么的,闻着上面还带有泥土的芬芳,俺就兴奋得不得了,恨不能马上要大人给俺蒸上几个。
由于那时都是混居,几家共用一个厨房,一有什么好吃的马上香气四溢,藏是藏不住的;所以干脆,每有杂粮到货,一家送上几个成了常例;往往是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几个煤炉(那时可没什么电饭煲煤气灶什么的)大火猛烧,几个蒸锅白汽猛冒,将熟红暑的香气则四处飘飘;锅盖一揭,从中剖开,金黄如玉的红暑马上映入眼帘,用筷子一戳,绵软的红暑马上对穿,挑起来就可大快朵颐了!
唉,不知不觉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尽管许多老少边穷地区的人们还在为生存而挣扎,但大多数城镇居民早已体会不到那过去的时光,而且由于小时候长期的耳濡目染,俺现在仍然保留了一个既不科学,也不经济的习惯:啥东西好的先放着,吃剩的,然后再吃剩的,子子孙孙,以剩为乐!
俺家那时的购粮本放在专放重要凭证的五斗厨中;这款深咖啡色家俱还是新中国刚成立时父母在政府指定的市场买的由资本家“上交”的旧家俱,非常的便宜,老父老母对它情有独钟,一直舍不得丢,现在还在使用;五斗厨有两扇对称的中开门,门的上下有暗销;打开门,上部一左一右两个小抽屉,下部是三个好大的装衣服的大抽屉,朴实而实用;俺家当时的购粮本和户口、钱、粮票等重要生活资料平时就静静地躺在右上角的小抽屉中,相看不厌地紧紧依偎在一起。
大米不够吃,杂粮就吃香!俺家当时有个表叔经常驾车来往于农村老家(湖北省光化老河口市)和武汉之间,每回来都是大包小袋的,每回俺蹲下来打开麻袋的袋口,探头看见里面一个挤着一个的红暑土豆什么的,闻着上面还带有泥土的芬芳,俺就兴奋得不得了,恨不能马上要大人给俺蒸上几个。
由于那时都是混居,几家共用一个厨房,一有什么好吃的马上香气四溢,藏是藏不住的;所以干脆,每有杂粮到货,一家送上几个成了常例;往往是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几个煤炉(那时可没什么电饭煲煤气灶什么的)大火猛烧,几个蒸锅白汽猛冒,将熟红暑的香气则四处飘飘;锅盖一揭,从中剖开,金黄如玉的红暑马上映入眼帘,用筷子一戳,绵软的红暑马上对穿,挑起来就可大快朵颐了!
唉,不知不觉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尽管许多老少边穷地区的人们还在为生存而挣扎,但大多数城镇居民早已体会不到那过去的时光,而且由于小时候长期的耳濡目染,俺现在仍然保留了一个既不科学,也不经济的习惯:啥东西好的先放着,吃剩的,然后再吃剩的,子子孙孙,以剩为乐!
前一篇:好慢好慢!
后一篇:爱他(她)就让他(她)喝白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