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钢行权与否的猜想

(2009-04-06 12:49:39)
标签:

基金

股票

武钢

行权价

武氏

转载过来一篇关于武钢的文!(红军阻击手)没有找到这位博友! 

 

武钢行权与否的可解哥德巴赫猜想(又称武氏猜想)求解全过程 (转载)

                    ——从红军阻击手处再度转载
      显然,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目前仍然是无解的。但对于武钢即将于4月9日终止交易的认购权证580013而言,围绕其行权与否,70亿资金的得与失,对于我们投资者而言的一个不亚于哥氏猜想的迷局,事实上却是有解的。

      以下谨从利益、心理、技术三类已知条件求解武钢权证之哥氏猜想,本文亦称武氏猜想,请思维慎密的各路数学、逻辑及金融投资大师斧正。

      已知条件:
      武钢股份(600005),总股本783800万,流通盘313520万。
      武钢CWB1(580013),72750万份,行权比例1:1,最新行权价9.58元。欧式行权,4月9日最终交易日,4月10日-16日扣除双休共5个交易日可行权。

      武氏猜想为:
当t∈[2009-4-10,2009-4-16],Pmax(600005)>9.58不等式恒成立。(t是时间,P是股价,Pmax是指股价最高值)

       利益论证:早有报道声称26家机构齐聚武钢股份,其中不乏华夏、博时、易方达、海富通一系列大基金。基金一直重仓武钢股份,武钢能行权成功,相当于在金融危机中融资近70亿人币,虽然股本也扩了7亿股,但是平均下来,80亿的股本,从会计学角度来讲,每股能够增加近1元钱的资本公积金。虽然股份有所扩大,表面上看会摊薄每股收益,但这只是即时的简单静态算术摊薄。事实上,武钢手中多握70亿人币现金流,在原材料暴跌的今日,难道不正是抄了个大底,对于09年不正是一个极大的业绩促进吗?因此,表面上的摊薄利润其实暗藏的却是金融危机中手握现金抄底为未来赢得更大利润空间。股价上去了,首先所有场内机构的账面赢余增加了;投资标的武钢得到了巨大的现金流从而有利于在金融危机中获得先发优势并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增加赢利能力,长远的赢利预期也有了。一箭双雕的美事。

      心理论证:武钢正股600005与钢权580013的利益搏奕论证。显然,正股与钢权并不总是正相关的股价关系。表面上看,正股价-行权价>=权证价,手握权证的权才有套利空间,才有行权动力。很多武钢股认为,只有武钢的股价能够在9.58行权价的基础上加上现有钢权的价格,才能行权的可能。事实上并非如此。从心理逻辑学及利益分配法上看,武钢行权需要满足的条件仅仅是武钢的正股跃上9.58元的行权价并略微有所溢价。道理很简单,钢权在4月9日要停止交易,手上握有钢权的主力是会尽可能的用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派发钢权的。手上握有钢权而不行权那么相当于钢权归零。只要正股价上了9.58元,即使差价不如权证最终收盘面值,但至少能够挽回些损失。相当于拿点现金当本钱,把手中的钢权打个折扔回给市场。那么对于钢权的主力而言,不断地派发出权证使之价格下跌至合理价,并把腾出来的资金不断地买入正股,从正股中获取补贴收益并使权证有行权内在价值从而更有利于权证的派发是必然的操盘逻辑。也许,钢权最终是低于1元甚至是0.5元以下收尾。手中拿着钢权的票友,而对着或者跃上10元的武钢正股,不行权,意味着1元归零,行权则相当于投入9.58元成本,让手中的1元还值个0.42元,也就是打个四折拿回点损失。

       技术论证:大家仔细看一下武钢的月K线,在5-6元一线的成交量放大是相当惊人的。主力早就有备而来,主力筹码的收集或几个月前就已经基本结束,多空双方战斗的激烈程度也许远没有大家想像中的那么复杂。甚至很可能,根本就是一个结局早已注定的连续剧的回放而已。推到行权价之上,不过是刚刚突破年线而已。

       综上几方面分析,就是武钢正股价不断地向上直至突破9.58元行权价,武钢认购证不断地向下突破到达合理价内面值的双向吸引过程。如果双向相吸的过程越快,在钢权到期停止交易的时间之前,武钢的股价越早地到达9.58的行权价之上,那么武钢认购权证反而能够有一个价格反抽。那时将是一个比翼双飞的正向股价互促进过程。这将是一个真正双赢的过程。

       如此,推断武氏猜想成立。


以上文章系从新浪网转载,关注武钢及其权证的朋友可以一看。关注整个钢铁板块的朋友也可一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寻找老东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