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海清《红海行动》中用生命演自己

标签:
海清 |
分类: 【文化时评】 |
总有一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海清《红海行动》中用生命演自己
文:田金双
http://p1.pstatp.com/large/66a600026c6dbae1d8d5
“总有一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午夜看《红海行动》,深深被海清饰演的华裔战地记者夏楠这句话所打动。这句话也是该片的点睛之笔和精髓所在。
此前,对海清的感觉更多还是情感都市剧中感情丰富、清爽干练颇有情趣的职业女人或居家女人的形象。而此前,她饰演的华裔法籍战地记者夏楠在炮火连天、血肉横生的北非伊维亚共和国,临危不惧、自告奋勇置换女人质的作法,让人看到一个全然不同的海清。
影片中有三个桥段印象深刻:第一幕就是战地记者夏楠自请去伊维亚共和国冲突地区战地采访,意欲和当地男助手挖出“脏弹”原材料“黄饼”的真相,她的自请被上司力拒。这样,海清静静地注视着对方的眼睛,重重地说出了这句话:“总有一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这句话看似鸡汤,实则掷地有声,突然让我想起自己:在现实之艰面前,究竟是家人和孩子重要,还是自己重要?有时候,之于人生,除了自我,还要更多担当。
http://p9.pstatp.com/large/66a300045ac6a9682d7b
当夏楠得知男助理已被暴乱分子斩首时,泪下无声地从脸上滑落,内心几近崩溃,但还是忍痛提出偷梁换柱营救女人质的方案,如果内心没有超强的信念,这种做法是根本无法想象。
另一个镜头是张译等“蛟龙突击队员”营救女人质时,夏楠自请替换人质。当时,暴乱分子意欲杀掉调包的“女人质”夏楠,刀子架在脖子上,夏楠嘶心裂肺地尖叫,分贝之高,让人内心有种撕裂感。而当张译等人救下她时,她却说:“不好意思……”事实上在死亡面前,纵便是内心如铁的男人,也会失控。面对戏路,有人用表情演戏,有人用身体演戏,有人用内心演戏,而之于海清,是用生命演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亦是如此。
纵观全片,从头到尾全是暴力冲突,男性荷尔蒙爆棚,而“战地玫瑰”夏楠的出现,则为影片平添一抹温情。据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海清委实吃了不少苦头,虽然演的是平民,她也和一起喂蚊子,被毒虫咬烂了脸,甚至拍摄期间儿子骨折也没能回家看看。而之于海清,则表示“表演是自己的情人”,再苦再难也义无反顾。
http://p3.pstatp.com/large/66a700026382f385e2ce
影片中,海清至少有两场杀人的戏份,其一是人质半路被劫,暴乱分子持枪看守众人恐慌之时,夏楠从车门扑向那个暴乱分子,在众人的帮助下勒死对方。另一幕则是张译和暴乱分子贴身肉搏孤立无缘时,夏楠慌乱中抓起枪一顿点射。其出手速度之快,枪支运用的娴熟程度,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简直让我们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未经任何战地反恐训练的记者。
就剧中人设来说,夏楠不是战士,也没有很强的作战能力,但当战争来临时,她无畏生死,以身博命寻找那些“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种与生俱来的正义人性和个人魅力,让人肃然起敬。而之于夏楠这个人物,也因海清的精准拿捏和演绎把握,更是形象丰满、立体鲜活,尤为到位。
此前,我们对海清的演艺认知,更多是小女人气的知性女子,或干练风趣的职场女性。比如,《蜗居》中的海萍和《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毛豆豆,亦或《手术》中的美小护等,而此次,海清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一个敬业的演员,就是用心演戏,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其人格和性格特质,用生命演戏,演出人物内心的个性所在。
http://p1.pstatp.com/large/66a2000484dc2b5b5c24
或者说,《红海行动》中夏楠那句“总有一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本就是海清沉浸到骨子里的演艺宣言。而之于表演,海清视之如情人,如生命,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不可小觑。对海清来说,这是对自己的负责,对角色保持敬意,亦是对生命的个人敬畏。表演于她,不是在演别人,本就是用生命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