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这是一部有风骨的电影,没有一个取悦观众的镜头

标签:
《百鸟朝凤》吴天明 |
分类: 【文化时评】 |
《百鸟朝凤》:这是一部有风骨的电影,没有一个取悦观众的镜头
文/田金双
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其伟大之处在于:这部电影中没有一个取悦于观众的镜头,从头至尾全是真诚。
相比炫技的商业影片,这部《百鸟朝凤》大可以用朴素和简洁来形容:没有一个镜头是仅仅为了抓住观众注意力而拍摄的,只有对自己的才华有无限信心且不失真诚的艺术家才敢于创作这样精炼的作品。可以说,身为一个具有艺术良心的老导演,吴天明将每一个场景简化到极致,只留下精华;影片中每一个场景驻留在银幕上的时间都足以令我们思考,内心满是感动。
值得称道的是,时隔数十年,吴天明并未向那些巧立名目的商业电影妥协,这也让该片像30多年前那部《人生》一样朴实,充满乡土气息。斯如吴天明本人所言“我是一个农民”,所以,细数吴天明的作品,无论是《人生》、《老井》,还是《百鸟朝凤》,更像一个电影人的“农民日记”。
焦家班班主焦三爷(陶泽如 饰)是一个生活在无双镇的唢呐高手,在他眼里,吹唢呐这种民间绝活绝不止于娱乐,更是对远行故去者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所以,焦三爷老了,如何培养一个能胜任的接班人,也成为他生命中的大事。
影片中有个耐人寻味的镜头,年幼的游天鸣被父亲牵着来到焦三爷面前,父亲因为紧张跌倒在院子里,额头见血,天鸣伤心落泪。一滴清泪,让焦三爷内心一动,毅然收下孩子。此中情境,似乎和禅门慧可向达摩祖师雪地求法异曲同工。当然,出世间法和世间法迥然有别。因为小天鸣气息不足,焦三爷让他用持竹管到野河里吸水,小天鸣跑到河边吸水,大雨倾盆而至,焦三爷心痛地将蓑衣披在小天鸣身上。此中深意,用心良苦,令人感动。
影片中,《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是中国民间艺人的内心坚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传承。所以,当那个看似光鲜的村长死后,儿女苦苦殃求焦三爷吹一首“百鸟朝凤”时,焦三爷摇了摇头,无动于衷。而那个为民请命抗击日寇的老人逝后,尽管身患重病,焦三爷还是拿起祖传的唢呐,吹起了“百鸟朝凤”,直到咳血。
只不过,可惜的是,在商业大潮的侵蚀下,中国的乡村正在消失,流行在民间的艺术日渐消失,许多老艺人的身影渐去渐远,踉跄独行。影片最后,游天鸣的二师兄跑到西安打工伤了左手手指,再也吹不成唢呐,游天鸣站在城市里,看着一个孤独的老人吹着唢呐乞讨,他似乎看到了自己将来的命运。
影片结尾,焦三爷还是死了,化作一座孤坟,游天鸣静静地站在坟前吹起了《百鸟朝凤》。凄婉的唢呐声中,师父的身影似乎就坐在那里,一直坐着,面沉似水。随之,老人转身离去,踉跄独行,渐去渐远,最终融入苍凉之中。这些,也意喻着中国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途和命运,令人堪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壮哉,吴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