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时光》:追忆青春似水年华

标签:
《不朽的时光》 |
分类: 【文化时评】 |
《不朽的时光》:追忆青春似水年华
文/田金双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眼里,《不朽的时光》就是这样一部追青春似水年华的电影。而且,是一部注重细节、白描和陈述伟大的电影。
身为人类,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盒子里,电影则是盒子上的窗口。电影允许我们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或者进入一个时代,这不仅意味着融入银幕上的角色,也意味着用另一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打量这个世界。在《不朽的时光》结尾时,鲁小然借用普鲁斯特的名言如是说:“人生有回忆才是完美的。唯一真实的乐园,是已经失去的乐园。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已经失去的岁月。”
鲁小然这句话,像对残酷青春的美好追忆,更像生命无法承受之重背后的一声叹息。对此,我们不得不说,新锐导演闫然这种纯粹、朴素、感伤的人文主义作品,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走进电影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说过,站在一个电影放映厅的前端,转过身去看着观众沉醉在光影中的面孔,此情此景地一个导演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如果电影还不错,观众们的脸上就是一副魂不守舍的表情。在这短暂的一刻,他们游离于另一个时空,为别人的喜怒哀乐而感动。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最能唤起我们对另一种经验的感同身受,而好的电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在《不朽的时光》这部影片中,六个少年,四男两女因为文革遭遇成为朋友,共同走进了青葱的高中时代,然而在高考那年,命运拐了一个弯,岁月的关口让每个人都遭遇不同的悲剧。一个男孩子,死在子弹疯狂舞动的南疆战场,静静在倒在河口里,鲜血弥漫了胸口;另一个为爱纵火之后游走在逃亡路上;而那个名字叫做鲁小然的男孩子,沉醉在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英文原作中迷幻成长。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颇为耐人寻味,意味伸长。一个大男孩看了李连杰的《少林寺》之后,只身跑到少林寺学武,孰料在破败的少林寺废园中听到两个僧人的对话。僧人甲问:“师兄,天天放牛,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头啊?”僧人乙回应说:“总比种地好多了。”僧人甲说:“身上全是虱子!”说罢摸出一个虱子就要丢在地上。僧人乙连忙制止他说:“不要杀生。”僧人甲反问:“那把虱子放在你身上。”闻听此语,男孩愣住了。而后,临时住进僧房的男孩子喃喃自语说:“少林寺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啊!”而后,镜头一转,返校后回到慢班的男孩拼命地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这种情节,是对青春准确拿捏、精确到位的精神隐喻,让人看了感同身受。
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所有以青春为题材的故事中,闫然执导的《不朽的时光》是最感人的作品之一。这部影片描述的不仅是文革后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也是所有人消逝却无法逃逸的青春。在此意义上,闫然的《不朽的时光》更像追忆似水年华的祭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