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标签:
情感《念念》张艾嘉 |
分类: 【文化时评】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文/田金双
张艾嘉说:“人生中不止是爱情,爱其实可以包含太多东西了,只有在你因为爱而付出的时候,你会是快乐的,你会是幸福的!”这句话,是张艾嘉对《念念》的诠释,更像她自己的人生总结。
从影片的精神内核来说,张艾嘉的《念念》中不无歌曲《爱的代价》中对爱的反思和人性的拷问,但更多的是,此番,张艾嘉这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人性或者说对亲情的关注。至此,我们陡然发现,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咀嚼太多的爱恨离别,张艾嘉显得更从容,更豁达,内心也不再纠结于爱情粗浅的表达,更多的,是情浓爱炽之后,念念不忘之后的回想。
也正因之,在新片《念念》中,无论是旧日的恋人,还是失散多年的兄妹,抑或那个不停穿越在时间酒吧中不停想像“遇难”父亲的小男人,在台北逼仄的小房子里或绿岛诗意的天空下,回眸四顾,故事中的男女相逢一笑,一切释然,心情豁然开朗。至此,我们才陡然如现,人生中其实不止爱情,更多生命的怀想。
相比其前作品,张艾嘉这部电影中不乏魔幻色彩,譬如,“人鱼童话”本身就是一种游走在孩子和成人之间“准成人式”的文化隐喻,甚至故事中远嫁绿岛的女子、导游育男、画家育美和拳击手阿翔身上即有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亦有内心的茫目、不安和无助,所以,从每个当事人出场的那一刻,他们都试图通过“爱”的表达寻找自己,但却一次又一次失望。
直到影片即将落幕那一刻,各当事人最终才真正找到“自己”:育美在陪伴公车上孕妇生产的过程中理解了母亲,自己生下了和阿翔的可爱小宝宝,剪了短发换了穿着,整个人幸福而饱满,不再有艺术家的阴郁神经质。阿翔在和海边父亲的交谈中从拳击的执念里走了出来,同自己和父亲做了和解。而育男在台北的书店里最终找到在签书的妹妹,突然由一个孑然一身的人变成有妹妹有妹夫有侄女的全身闪着光的幸福的人。却原来,一切不快都源于自己的想像。
应该说,《念念》中各色男女内心的纠结和他人有关,又无关,更多的是自己和自己之间的较量或战斗。佛法有云,佛魔一线间,当人一个执意和自己的执念纠缠不休时,最后往往会陷身反噬之境。所以,当三个年轻人各自面对生命抉择,他们才了解到,伤害自己最深的,却也是自己最深爱的。一旦你内心放下或释怀的话,世界也会因之明艳。斯如佛家之语,放下,自会洞悉。这时,你所有的纠结和无法释怀,都会变成平静、释然,你才会成长。
所以,张艾嘉这部《念念》玩的绝非片名式的“叠字”游戏,而是一种岁月大情怀。所谓念字,拆文解字不过一个今一个心,今天的心,念着过去的回忆,念着未来的模样,一念执一念,一念还一念。而之于“念念”一词,是对成长阴影父辈错误的执念,也是对亲人的挂念。而在张艾嘉的镜头里,过去与当下、现实与梦境彼此交错,戏剧冲突性平和自然得不着一点痕迹,借由一点一滴的细节事件逐渐完整,这亦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综上,对于张艾嘉这封写给台湾的岁月情书,想必我们用情真意深,情意深长,“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形容亦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