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田金双
田金双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3,216
  • 关注人气:9,7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卿章家瑞《杀戒》之争  实为“潜规则”之战

(2015-03-06 14:47:10)
标签:

娱乐

《杀戒》

竹卿

章家瑞

分类: 【文化时评】

竹卿章家瑞《杀戒》之争  实为“潜规则”之战

 

/田金双

竹卿章家瑞《杀戒》之争 <wbr> <wbr>实为“潜规则”之战

 

同一部《杀戒》,竹卿选择了隐忍的一面,而章家瑞选择面对官司的一面。

 

不过,实话实说,对比章家瑞信誓旦旦的法律言词来说,竹卿此次身陷官司太委屈。身为电影《杀戒》导演的竹卿,跟这部电影里署名“前期总导演”的章家瑞之间从电影20136月一上映起就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且还是一场大战,从创作时,打到上映时,再打上映之后的接连官司,电影里的故事,是一个精彩的故事,电影外的故事其实也同样“精彩”。只不过,此中“精彩”故事背后,除了“名份”之争外,似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

 

所以,如果我们非要说这个故事,或者官司背后谁是真正意义上赢家的话,答案肯定是:在影视行业内人所共知司空见惯的词汇——潜规则。

 

凭心而论,章家瑞在业内的知名度不可谓不高。因此,章家瑞本人才有机会在《杀戒》这部电影中署上“前期总导演”的名头或标签。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章家瑞在该片中的的真正角色和影视身份就是传说中的“挂名导演”。只不过,做为影视圈“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准规则”或者说“潜规则”,没有人愿意“无理取闹”或者说破。

 竹卿章家瑞《杀戒》之争 <wbr> <wbr>实为“潜规则”之战


如若纵观竹卿和章家瑞《戒杀》署名权之争,我们不难发现,这原来就是一场“名与利”的等价交换或者说商业操作。只不过,由于章家瑞和《戒杀》创作团队之间合作的不睦,让《戒杀》在创作过程中到上映营销环节均出现被动的局面。如若我们就法律的角色解析,竹卿的失误在于过于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承诺关系,忽略合同文本背后的约束力。相比之下,章家瑞从初期指责《戒杀》创作之糟到后期拼命争夺“总导演”署名权,亦能让人看出章家瑞前后言词“非此即彼”只不过争的就是一口气。

 

不过,我们亦不能不承认,尽管章家瑞赢了官司夺得了“总导演”署名权,却也委实失了面子,亦非真正的赢家。毕竟“总导演”只是一则“有名无实”的头衔,胜之亦是不武,其个人娱乐化表态反倒显得有些滑稽。

 

不过,相比章家瑞的行事做派,导演竹卿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官司中表现得的确很累。其实,说他们在争夺导演的署名权,也并不严密,因为本片导演是女导演竹卿,这是双方都完全认定的事实,只是章家瑞导演对本片为其署的“前期总导演”颇为不忿,力争得到与出品方原协议中签署的那个“总导演”的署名——而无论是出品方,还是竹卿,以及章家瑞自己,又都对章本人在电影《杀戒》的后期制作中几乎没有做任何工作又达成了共识,所以,说过来说过去,章家瑞之所以敢于一纸诉状将竹卿和出品片告上法庭,追求自己在本片的“总导演”的署名权及相关的经济赔偿,所依侍的只是他与出品方(竹卿)曾经签署的总导演协议。

 竹卿章家瑞《杀戒》之争 <wbr> <wbr>实为“潜规则”之战


而竹卿认为,这部电影就是她自己的孩子,这并不只是一个煽情的比喻,而是贯穿于这部电影营销和上映时期里,当然,对于她的对手章家瑞来说,他倒没不用如此动情地表达,因为实际上这也不是他的孩子,他只不过是想从中获得更多的“他该得到的”利益而已。

 

相比之下,我对章家瑞一味声称《杀戒》很滥却又意欲拥得“总导演”头衔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当然,这亦成为竹卿公开质问章家瑞的重要理由,事实也正是如此:既然你如此地贬低《杀戒》,公开认为它很滥,甚至要发声明表示它可能会给你的名誉权带来危害,但为什么现在又一定要诉诸法院令其将自己的名字从“前期总导演”变成“总导演”呢?

 

所以,作为一个有苦难言的受害者或者说当事人,竹卿导演只有比章家瑞更理性地分析问题,陈述事情背后的真相,才能博得公众的理解和认同。而且,她必须更高声地疾呼,丝毫不能松懈。没办法,对一部影视作品或者说“她自己的孩子”而言,历来破坏者都比建设者更轻松。你要不倒下,就必须揪着自己的头发使劲薅,也只能掏更多的精力和金钱交学费。而破坏者可能轻而易举地跨越困难,甚至超越你恶狠狠地踢上你一脚,而你,则随时存在提前牺牲的危险。

 

换言之,竹卿章家瑞《杀戒》之争,其实就是“潜规则”或“准规则”之战。这也是“有名无实”和“实至名归”的非常搏杀和另类较量。

 

潜规则或准规则、破坏或建设,开始的时候都不过是一个选择,但在日后体力与能力的付出上却有巨大反差。如果你不能保证自己适应“潜规则”背后恶果的话,唯一的作法只能是身先士卒自己往前冲。毕竟,如今的社会,言行不一致的人太多,个人诚信前所未有的低,活下去的道德成本前所未有的低。但是,有一点要记住,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名声买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