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制》是一部“春晚电影”
文/田金双
看了冯小刚的《私人定制》,王朔式哲学+冯式幽默+小市民式唠叨和精神嘲弄,构成了影片的精神核心之一。简言之,在一个全民缺失安全感的时代,冯小刚对官僚文化、民间立场看似草根实则伪贵族式影视桥段显得二元对立不伦不类。不过,幸好“私人”冯小刚聪明地将《私人定制》拍成了草根单元电影(或者说单元剧),这种影视投机和作品复制的影视桥段绝对亲民亦接地气,但表现方式很《甲方乙方》很……也许这亦是部分影评人对冯小刚该作品诟病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如果一个导演用“我是你爸爸”的语气说话,绝大多数往往会拍出“孙子”式的影片。只不过,此次冯小刚用“爸爸”的语气拍出“儿子”式的温情之作。此外,我个人以为冯小刚的《私人定制》固然商业协调,但绝对不乏真诚。只不过冯小刚过早地将太多的“元素”和精神表达融入了电影,以致于该电影拍成了“春晩电影”,或者说“草根拼盘”。所以,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们大可以嗅出今年春晚的某些味道。这种味道,让人绝对不会有太多的失望,亦没有太多的感动。
事实上,在一个本无精神贵族盛产商业暴发户的时代,确切地说《私人定制》已然中国电影中的珍品,至少就政治善意的调侃和官场小心翼翼的嘲弄来说,这部影片亦是中国电影的一大进步。总之,纵观该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商者见商,禅者见禅,草根见江湖⋯⋯除此之外,任何影视表白和语言都没有力度。
换言之,中国电影若想摆脱商业元素纯属一场春秋白日梦,更多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个中味道,内心自知。一笑而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