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片》活着还是死去?

标签:
《大片》娱乐 |
中国《大片》活着还是死去?
文/田金双
《大片》这个片名给人最初的感觉更多错觉,而后,诱出淡淡阴谋的味道。这种感觉,就像问一个人:“中国大片的N种活法”或“中国大片的N种死法”一样戏谑,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发人深省。
《大片》这则影片一开始有点像大馅饺子,快速切入故事情节:某导演怀揣大片梦来到外景地,结果,就在开机前夜,投资方挟款潜逃。原来,所谓的大片只不过是投资方精心设计的一场骗局,剧组瞬间作鸟兽散,只有三个不明真相的底层人物陪着导演继续所谓的大片梦。
于是,一个只会发盒饭的“制片主任”、一个只会握DV拍摄花絮的“摄影师”,一个演戏夸张得离谱的“女一号”,加上一个融骗子角色和倒霉蛋身份于一身的“导演”,四人组草台班子开自己了自己的春秋大梦。
不过,这个看似荒唐的故事并不山寨,反倒有了些调侃和精神解构的味道。比如,“女一号”告诉导演“我怀上了你的孩子”,让人大惊失色,而后才明白戏中有戏,这本是一句演技夸张的女群演的台词。只不过,台词背后,说的不仅仅剧情,更多影射时下日渐混乱的电影大江湖。
同样,在影片中,黑社会大哥会和你一本正经地大谈“正能量”,整日游走在黑社会和正派人士之间的黑社会大哥于谦约见“大片组”时,举手投足言行作派居然含情脉脉,甚至在“扁人”时也道貌岸然。要说,黑社会大哥拍片宣传“正能量”这事,要多荒诞有多荒诞,要多不靠谱有多不靠谱,然后,在影片中,“导演”偷鸡不成失把米,本来已经“扎”到手的钱,又阴差阳错地被黑社会大哥忽悠得捐了出去……
这种影片表达方式,多少有些夸张,甚至有点后现代主义。不过,不管怎样,故事开始了,人们清醒了——在比拼竞技拼命烧钱的今天,中国大片有点累?中国大片究竟应该活着还是死去?
从影片类型上,《大片》显然很难归入任何一门流派,我们也很难将它和投资上亿的大片相提并论,但我们也很难将其置入所谓反大片平民主义或大众精神狂欢之列,但将时下影视圈的怪现状阐述得淋漓尽致。
尽管该片极尽嘲讽、调侃、恶搞为能事,但在影片的最后,导演还是将精神核心回归到人文主义。当导演那个平时行事亦荒诞不经的父亲没有目睹儿子拍出的大片然后辞世时,导演开始真正审视自己。而在医院遇到一个同样神经兮兮的老年病人时,他终于了解到,历经人情冷暖,让自己震撼的,还是亲情。只不过,子欲孝而亲不至,在影片中,导演故意冷静而不动声色地低调处理,凭添了几分温情和伤感的味道。
迥异于其他影片的是,别的影片故事情节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大片》中的故事貌似一环扣一环连带出来的。这种感觉,给人的感觉是,看这部电影看的不只是故事,更多是让人发笑的段子。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看这部片子,你不用太多准备,只需要耐心十足地逡巡在故事中即可。否则,很有可能在这部片子面前,你的所有猜测和假设都很虚妄。
在《大片》中,故事终局的收尾段落阳光、温暖,不失励志,这也比较适合中国人大悲大喜的一贯性格。此外,该片留给我们一个看似庸俗但冷静的命题:中国大片是否步入另类精神误区?中国大片如何活着或者死去?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