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美比赛为何频频出丑?
拿钱就能办
选手混乱评委没谱
选美OR炫丑之[内幕]
今年的“选美”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重庆环球国际小姐前三甲被“吐槽”太丑,接着,山东的选美再次爆出“人妖”,随后,海南选美的冠亚军同样被批水平低劣。总之一句话,选美的结果走向了反面,成了丑的代名词。是我们的审美标准发生变化了吗?其实从内心我们还在呼唤钟楚红、张曼玉、李嘉欣那个女神辈出的年代。如果可以,谁不希望看到的都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呢。而事实上,巧立名目的选美比赛,早就失去了对美的文化诉求意义,大多成了商家花钱买广告的有效捷径。于是黑幕、内幕层出不穷,以至于选美结果毫无权威可言。到底是选美还是选丑?如何评判如今选美比赛在吸引大众眼球上所做的文章?著名娱评人、娱乐策划人田金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
关于权威:巧立名目毫无威信
内地观众最早对选美产生印象,大概就是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的香港小姐选美大赛。港姐选美在鼎盛时期,曾出现过才女杨宝玲、李美凤,美女钟楚红、李嘉欣、陈法蓉、袁咏仪,国际影后张曼玉等人物,港姐也因此而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
然而时至今日,港姐水平逐年下滑,甚至还出现了“最丑港姐”等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这大概就是一个信号,使得当前各式选美比赛层出不穷、名目繁多,很多都冠以“全球”、“世界”、“环球”、“国际”等字眼,而实际上是“山寨比赛”,可谓乱象丛生。著名娱评人、娱乐策划人田金双认为,这些比赛选出来的不是“港姐”,倒成了“凤姐”:“比如这次颇多争议的重庆选美,让我想到了中国名模吕燕。吕燕出名是在法国,西方人认为她代表了东方的经典美,而我们看她却都觉得很丑。事实上,这只不过是文化诉求的不同造成的。可是现在我们国内这些名目繁多的选美大赛,选出来给谁看?是要送到审美标准不同的国外吗?显然不是。那么不按照我们中国人审美标准来进行的选美,还有什么权威性可言呢?
”
关于赞助:商家出钱内幕不断
目前环球小姐、世界小姐、国际小姐是并列的世界三大选美赛事,这些赛事可能会出现“中国区”选拔赛,并可能分散到全国各个区域进行预赛。而除此之外,国内除了一些坚持多年的模特大赛之外,几乎就没有什么权威赛事了。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封面女孩”、“时尚女郎”之类的选美,田金双认为,这些选美比赛都成了产业化,成为牟利谋私的工具。“一项选美赛事,从前期宣传到过程营销,再到后期运作,选美比赛的整个过程都会有专业的机构帮助运营。那么钱从哪来?这就需要运营机构提前找好赞助商,商家只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即可享受冠名权、产品植入等待遇。
”
如此一来,选美比赛就成了商业和娱乐苟合的衍生品,有人说“有些选美比赛就像选二奶,‘潜规则’的事情时有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赞助方的回馈,一般情况下是冠名,或者大赛中用其定制的服务或者产品,比如选手发型由某公司打造,服饰由某公司提供,在活动的宣传推广中,公司也收获了广告效应。
田金双曾担任过一些地区选美比赛的评委,他说:“作为评委,我们的位置其实很尴尬。首先我们对选手都没有了解,T台展示也就20秒时间,留给评委打分的时间也就5秒钟而已。这样评判,还哪有公信力?其次,赞助商多会给评委一些明示暗示,要求哪位选手可以给高分或者必须给高分。最关键的是,最后的结果并不是由评委说了算,而是主办方和赞助商一句话的事儿。
”所以田金双认为,这些山寨选美比赛缺乏规范,相应监管措施并不完善。“举办一个选美比赛,只需有公司牵头运作,加上几个合作机构,拉上一些知名人士担任评委,相关职能部门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所以就出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结果。再加上网络的大力推波助澜,到底是美还是丑,就有了巨大的争议空间。
”
关于标准:选手混乱评委没谱
选美大赛的选手,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这应该是所有选美比赛主办方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的问题。然而如今名目繁多的比赛,却把评判标准放在了最后。田金双透露,很多比赛都会根据赞助方的要求而临时增设很多奖项设置,有的都很匪夷所思。至于比赛标准,也是随心所欲的:“现在有80%的选手都进行过微整形,比如打瘦脸针、局部吸脂等等。这在过去崇尚自然美的选美大赛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情况。现在这些山寨选美比赛,哪有主办方会去较真这个问题呢?所以从一开始,比赛就失去了公允。
”
除了选手选拔上缺失标准,评委的水准也参差不齐。一般来说,评委可以由往届人气选手、模特、相关协会的专家、高校老师等专业人士担任,但是遇到赞助方要求做评委的,也会考虑。“如果赞助方刚好是时尚方面的专家,他们做评委也无可厚非。如果评委来自赞助方,前提是组委会会排除评委与选手认识的可能性,如果他们认识,组委会便与评委进行沟通,要求他必须公平公正地评选。如果对方不专业,给再多的钱也不能让当评委,可以安排当颁奖嘉宾。
”不过田金双也表示,这些都是“理论”上的说法,“实际上哪个主办方能做到呢?如果都能做得到的话,那我们也就看不到那么多‘奇葩’了。
”
关于人气:关注度低少人问津
如果重庆选美、海南选美、青岛选美不出现那么多让人诟病的话题,恐怕如今的各类选美比赛早就无人问津了。事实的确如此,一般来说,一个地域性或者有时效性的选美比赛,吸引的都是当地的受众群,或者只吸引赞助商的消费群体去关注或者参与。
正是因为主办方看到选美比赛在关注度上的缺乏,而无法满足赞助商方面的广告需求,因此会出一些恶意炒作的招数来吸引眼球。如近日一则“世界时尚小姐大赛广西分赛区总监玩潜规则”的网帖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微博网友“小喵仔仔xf”称,自己是北京一所高校大二学生,以前曾参加过一些选美活动。今年4月份,她在“世界时尚小姐大赛广西赛区”官方微博上看到赛事信息后报名参赛,之后大赛主办方明确提出要“潜规则”。对此,主办方回应表示只是打算通过这个“潜规则”事件“炒作招商”。
而这样的赤裸裸的炒作事件,不过是众多选美比赛中的冰山一角。田金双认为,近日重庆、青岛、海南、福州等地出现的这些“选美奇葩”其实也是主办方炒作后的结果:“当人们对选秀类活动失去兴趣后,这样的比赛自然就会失去关注度,失去了全民参与的兴趣。于是各种不入流的话题就应运而生,以至于形成今天的‘赛丑大赛’、‘审丑大赛’。这种影响绝对是负面的,对选手来说,肯定就没了下文,没有人给你包装、让你成名或者成为明星。
” 来源:半岛晨报
7月2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