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坦尼克号》:电影要技术还是要艺术?

(2012-04-26 16:49:28)
标签:

《泰坦尼克号》

电影

技术

艺术

贵阳日报

郑文丰

娱乐

分类: 【文化时评】

《泰坦尼克号》:电影要技术还是要艺术?

 

 

3D版《泰坦尼克号》在国内票房突破五亿,中国市场给这部电影所做的票房贡献超过美国本土一半。伴随这部电影的公映,3D话题再度为人们所关注。

  《阿凡达》在拿走中国电影贺岁档市场125亿元票房之后,我国3D银幕激增,目前拥有千余块,约占全球的1/7,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与此同时,国产伪3D电影盛行,有观众表示,烦透了电影的3D技术,宁可看2D电影带来的传统感官体验。

  在3D方兴未艾之时,4D5D随之而来,据介绍,5D电影最强的逼真感是能够放大周围环境的真实感:观众能置身“闪电、烟雾、雪花”中,在“火焰”前有灼热感,海浪扑身时会“湿”了衣裳。只是,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技术的更迭没有尽头,但电影的本真魅力如何保存?

  嘉宾核心观点:

  田金双(十大优秀品牌策划人,娱乐营销专家):所有的好莱坞影片,不管3D还是2D、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是商业元素第一位、艺术元素第二位——欧美电影市场是有规律的,只有我们中国才会纠结于“商业”和“艺术”的界限。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大片在追求商业性的同时兼顾艺术;小成本电影在考虑收回成本的前提下,追求艺术性。为培育低成本电影发展,内地今后可以考虑专设艺术院线。二者互补共生,才是内地电影发展比较理想的状态。

院线强行推销3D会对电影市场造成损害

记者:眼下3D电影在中国大行其道,是电影市场选择的结果?还是电影技术发展的结果?抑或电影艺术发展的结果?

 

  田金双:未来5——7年,国内电影将会以3D的名义进行商业操作,变相地圈钱圈地。但3D在中国其实是有名无实的,只是一个试验品罢了。或者说中国的多数3D电影,本质上不过是“只有字幕是3D”的2D电影,对2D电影、对电影产业的影响不会很大。

  2D3D不是区分“好电影”的标准

  记者:历史上的经典影片几乎全是2D电影,3D电影几乎还没有经典之作,而且3D之后2D好电影似乎也难得一见,是由于技术的原因导致了对艺术性的本能排斥么?

  田金双:其实在美国,所有的好莱坞影片,不管3D还是2D、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是商业元素第一位、艺术元素第二位。商业媚俗元素过浓的电影,或者纯艺术片都是难以有市场的。也就是说,欧美电影市场是有规律的,各种电影定位明确。只有我们中国才会纠结于“商业”和“艺术”的界限。

  这对我们国内电影人的启示是:大片应该追求商业性或者商业和艺术兼得,其传播策略可以设置为潮流式的、压倒性的;而小成本电影应该更多地考虑在收回成本的前提下,再追求艺术性,其传播策略应该是夹缝中求生存或细水长流式。为了培育低成本电影发展,内地今后可以考虑专设艺术院线。二者互补共生,才是内地电影发展比较理想的状态。

  3D电影对艺术片形不成太大挤压

  记者:目前,3D影片的题材基本上是商业大片,3D的发展会不会导致2D艺术片及其市场不断萎缩?

  田金双:未来5——7年,国内电影将会以3D的名义进行商业操作,变相地圈钱圈地。但3D在中国其实是有名无实的,只是一个试验品罢了。或者说中国的多数3D电影,本质上不过是“只有字幕是3D”的2D电影,对国内2D电影的影响不会很大。

  记者:国内3D电影的盛行是否和国内观众喜欢大片的消费心理相吻合?观众消费心理不变,3D电影就会一直盛行下去吗?

  田金双:就以眼下最火的3D版《泰坦尼克号》为例,在国外票房一般,在国内票房火爆。我们比较一下营销策略,发现欧美主要侧重在“泰坦尼克失事100周年”这一事件的营销上,中国内地赢在“80后爱情怀旧”+“后阿凡达式3D+“裸戏被删热议”!这种宣传策略。我们发现,为该片买单的主要观众来自8590后,而且至少有五成以上的观众是冲着3D效果去的。

  但实事求是地说,《泰坦尼克号》的3D效果可以说很烂。纵深比较,在二次消费面前,西方观众更理性经得起煽乎,中国观众易盲从经不起忽悠! 贵阳日报记者郑文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