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微博有鬼》微电影明星书院娱乐私塾田金双娱乐 |
分类: 【文化时评】 |
《微博有鬼》:开给微博控的惊悚账单
文/田金双
微博是自留地,是菜园子,是一只并不冷静的泄愤马桶。微博面前,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见证人,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目击者,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不自知的帮凶。
《微博有鬼》系列微电影讲述的并非一个个关乎鬼怪的恐怖电影,更多洞察的,是人性,人或者乱力乱神人性背后的其他。有道是,私信江湖,人肉混战,@谁谁,个中滋味,错综复杂。
微博原本是个中性词汇,可惜,现在不了。随着各色人等和江湖术士的加盟,短短两年时间,微博速度沦为并不可靠的“贬义词”。只是,置身其间的我们还未意识到或刚刚察觉。难道不是吗?
一个小女子,丈夫遭遇车祸身亡,女人跪求目击证人,一个报摊小贩不经意间引发一场微博人肉大战,此番大战,看似关乎目击证人,实则与“小三”或另类谋杀有关……这就是人心,令人担惊受怕的林林总总,谁又能说微博人心自有公道。
微博现象的流行和盛行催生了许多新鲜的字眼儿,比如,微博营销,僵尸粉丝、水军阵团,还有数不清的左派和右派还有下半身主义者,各大门派各色人等拼命抢夺话题权和精神阵地,拼命上演肉搏战,而我们的目光逐渐开始游移,从形而上向“下半身”倾斜或靠拢。谁又敢说微博是可靠的网络阵地?相比之下,《微博有鬼》俨然诞生的新型电影——微电影。这样的电影,更像单元剧,看似短小,实则强悍,不乏杀伤力。显然,这就是网络营销的力量所在,也是《微博有鬼》这部全球首部微博电影拼抢市场的潜在诱因。
纵深解析,《微博有鬼》对微博背后暗藏的林林总总现象层层破解的,绝非留言、人肉,或者私信神马的那么简单,解读的更多的是网络末法时代背后的人心或人性。善恶美丑,恰恰是对心理学家荣格“集体意识”的另类破解,在娱乐至死的网络末法时代面前,可谓是一张开给微博控的另类账单。对此,我们不知道该“喜”该“悲”?
在全民焦急、盲从、不安寻找精神发泄的今天,微博带给的是人性的必然回归,还是快速无比的堕落?微博固然是好事,但反观之,它会引发不限麻烦,让激情成为一种疯癫状态,让我们找到一个合理的疯癫理由,但最终,很有可能让我们集体失望或远离。
一个弱女子寻找目击证人,或留言,或私信,或@谁谁,微博这只鬼究竟是只什么鬼?固然,网络末法时代微博当道,每个人都在寻找另类刺激内心的惊悚和不安。但问题是,在这种非常猎艳面前,我们所要考虑的首要命题是:我们是否应该冷静、慢条斯理的疯,而非手舞菜刀手舞足蹈地往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