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风云人物》周刊 |
追寻中国百年老照片拍摄者迈耶(视频)
“一百年前留传至今的老照片,一百年后探究昌黎的时尚人士;游走于现代与古老的文明间,感受百年的时尚历史积淀;美国人迈耶镜头里的明清百姓生活……”
——娱乐策划人田金双追寻中国百年老照片拍摄者迈耶之旅
1918年5月31日
迈耶在行走途中失踪
一周以后
他的尸体在长江里发现
在那一刻
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这片土地正在他心里……
——节目结束语
寻访人:田金双(娱乐策划人、媒体策划人、《风云人物》周刊总编)
出镜:田金双(娱乐策划人)于洋(知名摄影师)董宝瑞(原昌黎文联主席)
拍摄:赵冬 郝然 张文豹 张梦琳
谨以此片向所有行走在路上的人们致敬!
在线视频在线观看网址为:
mms://nv.sina.com.cn/ent/2006/10/25175689.wmv
田金双:拍摄中国百年前老照片的迈耶远比马可.波罗更值得尊重
文/田金双
如今,许多城市都患上了失忆症,而对于正在消逝的一切,我们真的无话可说?在此意义上,兰克.尼古拉斯.迈耶绝对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位草根探险家,甚至,他远比旅行家马可.波罗更值得我们怀念或铭记。
兰克"尼古拉斯.迈耶(Frank N. Meyer 1875 - 1918年),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1889年,14岁的迈耶就在阿姆斯特丹植物园成为园丁的助理,在著名的荷兰植物生理学家德弗里(Hugo de Vries)的指导下工作。1901年10月,迈耶乘船来到美国,并很快在华盛顿美国农业部找到了工作。
1905-1908年,受美国农业部的派遣,迈耶第一次孤身来到中国进行探险考察并采集木本植物。之后迈耶又三次来到中国(1909-11年,1912-15年和 1916-18年),1918 年,由于中国的政治处境日益恶化,旅行变得很危险,迈耶计划返回美国。5月28日乘船沿长江准备返回上海,5月31日航行途中迈耶神秘失踪,一周后的6月5日,他的尸体在长江里被发现。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从美国某图书馆资料中发现迈耶百余年前在中国拍摄的老照片时,内心感到极大的震憾。而后,原昌黎文联主席董宝瑞先生告诉我别人告诉他应为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毫无疑问,正是这几千张拍摄于清光绪年间的老照片,给时下的我们留下更多的关于百年前中国的影像和记忆。
甚至,通过1905年迈耶第一次初到中国静静地拍下第一张老照片到而后再度漂到中国拍摄最后一张照片,我们可以发现,当初完全西方化的迈耶在精神上已完全变成一个中国人,甚至一个中国的牧羊人。想当初,迈耶在1905年在河北昌黎给自己拍摄的照片上,他极其绅士地头戴绅士帽,而他第三次重返中国进行科考探险时,在给自己拍摄的照片中,他竟然中国化地穿上极富民间色彩的羊皮袄,甚至绑上羊皮护腿,与牧民无异。
1918 年6月初,迈耶魂归天国后,他此前拍摄的老照片被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通过收藏在哈佛大学图书馆中与昌黎有关的23张老照片,我们明显会发现,与旅行家马可.波罗相比,迈耶显然是位更深入民间的植物探险家。甚至,我觉得迈耶是位和斯诺对中国同样重要的西方文化学者。当然,植物科考探险家迈耶比美国记者斯诺到中国更早得多。
在我眼里,如果说旅行家马可.波罗当初在中国的旅游探险,除了对老中国进行个人解读外,也不乏个人色彩的误读,因此,通过旅行家马可.波罗撰写的游记,在西方人的眼里,元中国极其富庶,而通过迈耶镜头下折射的影像,我们则发现,他在植物科考和中国探险过程中拍摄与中国有关的百年老照片,在本质上更中国,更民间,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在此意义上,我们称这位与导演尼古拉斯.迈耶和好莱坞演员尼古拉斯.凯奇名字相似的、我所尊敬的荷兰植物探险家尼古拉斯.迈耶是走近中国最草根最民间的摄影大师和探险家,似乎并不为过。
不管,别人承不承认,至少,迈耶至少是我心目中真正意义的传奇英雄!甚至,与迈耶相比,某些身上不乏功利色彩的所谓探险家在我面前统统失去重量。
Our short life will never be long enough to find out all about this mighty land. When I think about all these unexplored areas, I get fairly dazzled; one will never be able to cover them all. I will have to roam around in my next life.'
Frank Meyer in a letter to David Fairchild, May, 1907
中文:
我们短暂的生命不能够踏遍这富饶的土地,当我想到这些不能涉猎到的领域(地域)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急,我觉得非常眼花缭乱,那些我无法接触的所有的(地域),我将在我的来生继续。
迈耶给大卫的信中,1907
以上这封信是迈耶首次到中国进行科考和探险两年后,即1907年写给朋友大卫的信,而后,他几次重返中国,1918 年,迈耶客死中国,魂归长江。
其实,作为一个喜欢到处游走、喜欢探访中国古代文明的媒体策划人,当我第一次从网上看到这些老的照片的时候非常震惊,在那样一个年代怎么会留下如此清晰的印记。于是我在网上,书上查阅大量资料,发现这些照片都是这个麦耶的荷兰人(后入美国国籍)在河北昌黎拍的。除此之外,迈耶继昌黎之后,远赴山海关、山东、天津、山西、新疆等地进行科技探险。
这些照片就像我脑子里的一个梦一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我,迫使我有一种探寻的冲动,一定要沿着迈耶的足迹找到这些地方。甚至,我还猜测:美国摄影师迈耶的照片大多拍摄于二十世纪初,这个时候的中国和美国都发生了些什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迈耶为什么会来来到中国?怀着对这些老照片的向往,开始踏上昌黎,寻找迈耶当年的足迹……
就在开始寻找迈耶足迹的第二天,我又在网上发现了一张和当时迈耶拍摄照片一样的照片(景物、环境、拍摄角度都一样的现代照片)。
我很奇怪,开始对比这两张照片仔细揣摩……我想为什么现在还会有这样的人,会拍摄一张和当时迈耶的相片一模一样的相片……
这时候,我在寻找迈耶的同时,心里也在对拍摄这张照片的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第二天重新开始寻找迈耶的足迹,同时我的好奇心促使我也在潜意识里寻找现实中这个拍照片的人。
就这样,我和该照片拍摄者昌黎县挚爱婚纱影楼年轻的时尚摄影师于洋相识了。在那时间,我和于洋手执相机并肩作战,冒着当地的细雨走遍昌黎的大街小巷,追寻迈耶当年走过的足迹。
但说实话,百年逝已,有些老照片的拍摄地点基本上无从可考。正当我面对手上唯一的线索——仅有的老照片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想到昌黎县原文联主席董宝瑞对昌黎本地文化历史有着特别的研究,登门拜访后,董宝瑞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在寻找一段时间后,由于我每天都上网写博客,在一天晚上上网的时候不经意间看见河北卫视编导郝然的一个回帖。郝然获悉我正在寻找迈耶的当年走过的足迹时,遂产生想在河北卫视作期与迈耶和昌黎有关的“封面人物”这一专题纪录片的想法。听到河北卫视此意,内心欣喜。毕竟,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迈耶这位草根探险家的生命之旅也是我内心的想法。这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最后,我在热衷演艺策划和作杂志总编之余,经过和河北卫视的几次深入的勾通,最后,河北卫视时尚旅游栏目将这期选题定位如下:“一百年前留传至今的老照片,一百年后探究昌黎的时尚人士;游走于现代与古老的文明间,感受百年的时尚历史积淀;美国人迈耶镜头里的明清百姓生活……”
8月7日,我安排好手里的业务,在河北卫视栏目组未提供任何劳务费用的情况下,自掏腰包奔赴昌黎当地,和河北卫视时尚旅游栏目组的主编赵东、编导郝然、还有张文豹、张梦琳,以及昌黎挚爱婚纱影楼的于洋会合,进行为期几天的艰难拍摄。
其实,在此次寻找迈耶之旅中,真的很辛苦,我和挚爱婚纱影楼的于洋一直不停地按动手中照机的快门,努力还原百年前迈耶拍摄的画面。但我们知道,百年已逝,想真正还原迈耶当年的影像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当我们走到一棵葡萄架子下的时候,我们发现还有另外一个人也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景物拍摄同样的照片。
我不知道,迈耶当年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就是在行走间不经意的发现,随手记录下了那些照片。但在百年之后,这些瞬间的定格却成为人们追溯历史的唯一线索。
通过迈耶百年前在中国拍摄的老照片,照片上孩子们好奇而又惊恐的表情,清末长辫子们拘谨的姿态让人由不得的揣测当时他们的心理。
不知百年后,我们的照片是否也会像当年迈耶一样,成为人们怀念历史的蛛丝马迹。也许现在的这种记录方式不是唯一的,但是纪录的一瞬间,那一个定格是永远的。
迈耶生前曾说:“那些我无法接触的所有的(地域),我将在我的来生继续。”最后,我要向迈耶,这位伟大的探险家,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谨以此文怀念或铭记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草根探险家、黑白摄影大师兰克.尼古拉斯.迈耶(Frank N. Meyer)!
谨以此文此片向所有行走在路上的人们致敬! 文/田金双
“一百年前留传至今的老照片,一百年后探究昌黎的时尚人士;游走于现代与古老的文明间,感受百年的时尚历史积淀;美国人迈耶镜头里的明清百姓生活……”
——娱乐策划人田金双追寻中国百年老照片拍摄者迈耶之旅
1918年5月31日
迈耶在行走途中失踪
一周以后
他的尸体在长江里发现
在那一刻
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这片土地正在他心里……
——节目结束语
寻访人:田金双(娱乐策划人、媒体策划人、《风云人物》周刊总编)
出镜:田金双(娱乐策划人)于洋(知名摄影师)董宝瑞(原昌黎文联主席)
拍摄:赵冬 郝然 张文豹 张梦琳
谨以此片向所有行走在路上的人们致敬!
在线视频在线观看网址为:
mms://nv.sina.com.cn/ent/2006/10/25175689.wmv
田金双:拍摄中国百年前老照片的迈耶远比马可.波罗更值得尊重
文/田金双
如今,许多城市都患上了失忆症,而对于正在消逝的一切,我们真的无话可说?在此意义上,兰克.尼古拉斯.迈耶绝对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位草根探险家,甚至,他远比旅行家马可.波罗更值得我们怀念或铭记。
兰克"尼古拉斯.迈耶(Frank N. Meyer 1875 - 1918年),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1889年,14岁的迈耶就在阿姆斯特丹植物园成为园丁的助理,在著名的荷兰植物生理学家德弗里(Hugo de Vries)的指导下工作。1901年10月,迈耶乘船来到美国,并很快在华盛顿美国农业部找到了工作。
1905-1908年,受美国农业部的派遣,迈耶第一次孤身来到中国进行探险考察并采集木本植物。之后迈耶又三次来到中国(1909-11年,1912-15年和 1916-18年),1918 年,由于中国的政治处境日益恶化,旅行变得很危险,迈耶计划返回美国。5月28日乘船沿长江准备返回上海,5月31日航行途中迈耶神秘失踪,一周后的6月5日,他的尸体在长江里被发现。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从美国某图书馆资料中发现迈耶百余年前在中国拍摄的老照片时,内心感到极大的震憾。而后,原昌黎文联主席董宝瑞先生告诉我别人告诉他应为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毫无疑问,正是这几千张拍摄于清光绪年间的老照片,给时下的我们留下更多的关于百年前中国的影像和记忆。
甚至,通过1905年迈耶第一次初到中国静静地拍下第一张老照片到而后再度漂到中国拍摄最后一张照片,我们可以发现,当初完全西方化的迈耶在精神上已完全变成一个中国人,甚至一个中国的牧羊人。想当初,迈耶在1905年在河北昌黎给自己拍摄的照片上,他极其绅士地头戴绅士帽,而他第三次重返中国进行科考探险时,在给自己拍摄的照片中,他竟然中国化地穿上极富民间色彩的羊皮袄,甚至绑上羊皮护腿,与牧民无异。
1918 年6月初,迈耶魂归天国后,他此前拍摄的老照片被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通过收藏在哈佛大学图书馆中与昌黎有关的23张老照片,我们明显会发现,与旅行家马可.波罗相比,迈耶显然是位更深入民间的植物探险家。甚至,我觉得迈耶是位和斯诺对中国同样重要的西方文化学者。当然,植物科考探险家迈耶比美国记者斯诺到中国更早得多。
在我眼里,如果说旅行家马可.波罗当初在中国的旅游探险,除了对老中国进行个人解读外,也不乏个人色彩的误读,因此,通过旅行家马可.波罗撰写的游记,在西方人的眼里,元中国极其富庶,而通过迈耶镜头下折射的影像,我们则发现,他在植物科考和中国探险过程中拍摄与中国有关的百年老照片,在本质上更中国,更民间,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在此意义上,我们称这位与导演尼古拉斯.迈耶和好莱坞演员尼古拉斯.凯奇名字相似的、我所尊敬的荷兰植物探险家尼古拉斯.迈耶是走近中国最草根最民间的摄影大师和探险家,似乎并不为过。
不管,别人承不承认,至少,迈耶至少是我心目中真正意义的传奇英雄!甚至,与迈耶相比,某些身上不乏功利色彩的所谓探险家在我面前统统失去重量。
Our short life will never be long enough to find out all about this mighty land. When I think about all these unexplored areas, I get fairly dazzled; one will never be able to cover them all. I will have to roam around in my next life.'
Frank Meyer in a letter to David Fairchild, May, 1907
中文:
我们短暂的生命不能够踏遍这富饶的土地,当我想到这些不能涉猎到的领域(地域)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急,我觉得非常眼花缭乱,那些我无法接触的所有的(地域),我将在我的来生继续。
迈耶给大卫的信中,1907
以上这封信是迈耶首次到中国进行科考和探险两年后,即1907年写给朋友大卫的信,而后,他几次重返中国,1918 年,迈耶客死中国,魂归长江。
其实,作为一个喜欢到处游走、喜欢探访中国古代文明的媒体策划人,当我第一次从网上看到这些老的照片的时候非常震惊,在那样一个年代怎么会留下如此清晰的印记。于是我在网上,书上查阅大量资料,发现这些照片都是这个麦耶的荷兰人(后入美国国籍)在河北昌黎拍的。除此之外,迈耶继昌黎之后,远赴山海关、山东、天津、山西、新疆等地进行科技探险。
这些照片就像我脑子里的一个梦一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我,迫使我有一种探寻的冲动,一定要沿着迈耶的足迹找到这些地方。甚至,我还猜测:美国摄影师迈耶的照片大多拍摄于二十世纪初,这个时候的中国和美国都发生了些什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迈耶为什么会来来到中国?怀着对这些老照片的向往,开始踏上昌黎,寻找迈耶当年的足迹……
就在开始寻找迈耶足迹的第二天,我又在网上发现了一张和当时迈耶拍摄照片一样的照片(景物、环境、拍摄角度都一样的现代照片)。
我很奇怪,开始对比这两张照片仔细揣摩……我想为什么现在还会有这样的人,会拍摄一张和当时迈耶的相片一模一样的相片……
这时候,我在寻找迈耶的同时,心里也在对拍摄这张照片的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第二天重新开始寻找迈耶的足迹,同时我的好奇心促使我也在潜意识里寻找现实中这个拍照片的人。
就这样,我和该照片拍摄者昌黎县挚爱婚纱影楼年轻的时尚摄影师于洋相识了。在那时间,我和于洋手执相机并肩作战,冒着当地的细雨走遍昌黎的大街小巷,追寻迈耶当年走过的足迹。
但说实话,百年逝已,有些老照片的拍摄地点基本上无从可考。正当我面对手上唯一的线索——仅有的老照片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想到昌黎县原文联主席董宝瑞对昌黎本地文化历史有着特别的研究,登门拜访后,董宝瑞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在寻找一段时间后,由于我每天都上网写博客,在一天晚上上网的时候不经意间看见河北卫视编导郝然的一个回帖。郝然获悉我正在寻找迈耶的当年走过的足迹时,遂产生想在河北卫视作期与迈耶和昌黎有关的“封面人物”这一专题纪录片的想法。听到河北卫视此意,内心欣喜。毕竟,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迈耶这位草根探险家的生命之旅也是我内心的想法。这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最后,我在热衷演艺策划和作杂志总编之余,经过和河北卫视的几次深入的勾通,最后,河北卫视时尚旅游栏目将这期选题定位如下:“一百年前留传至今的老照片,一百年后探究昌黎的时尚人士;游走于现代与古老的文明间,感受百年的时尚历史积淀;美国人迈耶镜头里的明清百姓生活……”
8月7日,我安排好手里的业务,在河北卫视栏目组未提供任何劳务费用的情况下,自掏腰包奔赴昌黎当地,和河北卫视时尚旅游栏目组的主编赵东、编导郝然、还有张文豹、张梦琳,以及昌黎挚爱婚纱影楼的于洋会合,进行为期几天的艰难拍摄。
其实,在此次寻找迈耶之旅中,真的很辛苦,我和挚爱婚纱影楼的于洋一直不停地按动手中照机的快门,努力还原百年前迈耶拍摄的画面。但我们知道,百年已逝,想真正还原迈耶当年的影像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当我们走到一棵葡萄架子下的时候,我们发现还有另外一个人也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景物拍摄同样的照片。
我不知道,迈耶当年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就是在行走间不经意的发现,随手记录下了那些照片。但在百年之后,这些瞬间的定格却成为人们追溯历史的唯一线索。
通过迈耶百年前在中国拍摄的老照片,照片上孩子们好奇而又惊恐的表情,清末长辫子们拘谨的姿态让人由不得的揣测当时他们的心理。
不知百年后,我们的照片是否也会像当年迈耶一样,成为人们怀念历史的蛛丝马迹。也许现在的这种记录方式不是唯一的,但是纪录的一瞬间,那一个定格是永远的。
迈耶生前曾说:“那些我无法接触的所有的(地域),我将在我的来生继续。”最后,我要向迈耶,这位伟大的探险家,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谨以此文怀念或铭记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草根探险家、黑白摄影大师兰克.尼古拉斯.迈耶(Frank N. Meyer)!
谨以此文此片向所有行走在路上的人们致敬! 文/田金双
前一篇:我是怎样教明星变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