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发脾气时最好艺术一点儿
文/田金双
名人又发脾气了,这次发脾气的不是冯小刚,不是陈凯歌,而是戏剧大师级导演林兆华。也许,正源于平时性格温和的戏剧界导演第一次发脾气,因此媒体和公众才对这次有纪念意义的“脾气”多了几分关注。
其实,我很理解林兆华导演,毕竟,在8月9日《建筑大师》发布会当时那个混乱的情境下,绝大多数人都很难保持良好的心态。更何况,媒体记者和明星本身的关系更像一纸若近若离的纸或充斥着矛盾冲突的戏剧化情境。
这次林兆华导演发脾气时并非毫无缘由,也有着自己的初衷:大家换位想想,如果你参加新闻发布会时,现场很乱,记者蜂拥而至,整个现场发布会像个火药库似的,你急不急?
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的是,平时戏剧大师级导演林兆华老先生一向脾气很好,此次面带怒色几次发飙斥责记者要保持秩序,在现场气场的控制上做得委实不够艺术。甚至,面对某“敬业”的摄影记者一度抢位挡住其他记者视线时,林兆华几次发飙指责该记者不尊重别人,现场的气氛委实尴尬。
很显然,林兆华在戏剧界是位很值得我们尊敬的艺术大师,其发火也自有其合理的原因。但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明星发脾气时千万不能直接,更应该注意艺术性。
换言之,戏剧是门艺术,现场组织发布会本身就是一门与统计学有关的艺术。发布会现场比较混乱,媒体拥堵,我们只能理解为会务组办方在现场处理上失职,委失艺术,正鉴于该原因,才造成现场的局面一个“乱”字了得。
简言之,明星发脾气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更要将现场的气氛游刃有余地控制在可操控的程度。换句话说,明星之所以发脾气,主要是因为你能发脾气。若换成普通人或普通演员如果发脾气必须压住怒火,否则就要面对发火时的后果。
如果你是炙手可热的明星的时候,你周围的人或媒体会忍受你的坏脾气。甚至他们会包容、纵容或期待你的脾气。但是,他们至少会觉得你内心不够大气,是个难以应付的人。
有时候,明星身上“难应付”这个标签就像猎豹身上的纹身一样难以除掉。毕竟,在演艺圈,人们记性很好,怨恨难消。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为了确何将来事业的良性发展,还是与人为善比较好。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心理学家往往将明星发脾气类为“自我崇拜的愤怒”,尽管大多数时候明星发脾气在本质上源于内心的愤怒。而当心理学和娱乐媾合往往就会产生有趣的喜剧效应:对普通人而言,发脾气就是发脾气,过去就过去了,而对明星而言,有时候发脾气是一种最具毁灭性的愤怒。譬如,陈凯歌面对《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刚说一句:“人不能无耻到这个程度”,就遭到网友群起而攻之的恶搞。这本身就是个例证。
其实,明星对媒体和公众的“偶然性过失行为”真的不能太较真,太较真了容易气坏自己令自己元气大伤。如我所知,约翰.麦肯罗当年也是位发脾气的大师,现在他年岁大了些,也更成熟了。好玩的是,约翰.麦肯罗发脾气时,留给公众许多个经典的段子。诸如,“除了失业你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低能的傻瓜?(对一位观众说的)”、“我不会让一个没用的白痴判我失分。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裁判。(对一位裁判说的)……
约翰.麦肯罗后来这样对公众解释自己发脾气时的初衷:“我年轻时那种说来就来的脾气,只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而且它们经常是有效的。而现在,我好多了。”
身为明星,真搞不容易的,除了搞艺术,还要热衷于艺术背后的推广宣传,发点小火儿给自己增加一点情趣其实也蛮正常。只不过,明星在选择发火时,一定要有控制有艺术性地发脾气才能达到缓和现场气场的解压效应。
“你和好莱坞打交道时,最好能打点儿什么。”演员约翰.库塞克如是解释祟尚运动的初衷;与约翰.库塞克相比,瑙米.坎贝尔显然也是个脾气比较火爆的明星。只不过,后来瑙米.坎贝尔为了努力控制自己出了名的火爆脾气,业余时间拼命练习拳击。
不过,拳王泰森本人脾气也很大,让泰森选择在发火时练习拳击显然不会太有效。
身为被公众打上“名人”标签的公众人士,明星发脾气更应该注意艺化性,更应该注意调解自己的情绪。哪怕,情绪不佳时,静静地笑笑,也好。
(文/田金双)
注:本博文章谢拒相关转载,任何媒体未经本人同意,请勿私下刊用(具体说明参看博客中“我的公告栏”)。本人代理律师——北京市东元律师事务所律师吴云。
若有意刊发本文或有意邀请本人撰写专栏者,请及时寄送样刊、稿费,切莫私下刊发杳无音讯。多谢!
换言之,姑且不论文章质量好恶,文章字字也均彻夜熬成,望各媒体从事者多多合作,同时敬请各位看客多多理解。在此,一并对支持我的朋友深表感谢!——田金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