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时评】 |
《疯狂的石头》,长大了就是《罗生门》
文/田金双
(小店里买的,不知道是正版还是盗版?)
《疯狂的石头》挺疯狂,长大了就是《罗生门》。这是我看完该片后的最大感受。
《疯狂的石头》本身就是由一枚石头引发的疯狂的故事,当然,这枚石头本身也很疯狂——它是一枚由工艺品厂准备推翻旧厂房时在厕所的残砖烂瓦里挖掘出来的翡翠。
毫无疑问,黑色幽默和无厘头般的巧合和狭路相逢是这个影片的风格之一。颇有情趣的是,与该剧的出品人之一刘德华主演的《天下无贼》故事情节有些相似,该片亦由两伙狭路相比的盗贼相互拆台构成故事的主题。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只不过,无论是国际大盗麦克还是本地小偷道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土毛贼和洋大盗均被现实恶狠狠地黑色幽默了一把。
有趣的是,故事开始十几分钟后,当镜头中出现本地小偷首领道哥手下那个自以为是的家伙在肮脏的下水道中爬行的场景时,我一下子想起《天下无贼》中刘德华在列车车顶爬行的场面。只不过,刘德华在爬行车顶时最后牺牲得很悲壮,剧中的音乐也很悲怆,而该毛贼则爬出了下水道,音乐也不失时机地搞笑。说实话,我不知道这个经典的镜头究竟是源自该剧出品人刘德华的创意还是故事中偶然性的巧合?!总而言之,这两个场面真的太像了,简直就像一对亲兄弟。
除此之外,这部黑色幽默电影《疯狂的石头》除了在细节把握上更类似于《天下无贼》外,在故事描述和回闪上显然更像《罗生门》。换言之,我感觉——《疯狂的石头》,长大了就是《罗生门》。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知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是一部讲述人性劣根的电影,通过强盗、女人、武士、谯夫等四人之口,片面的讲述了一次杀人事件。 所谓“片面”,是指四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讲述了事件的内容,每人的讲述完全不同,整个故事几乎全由回闪构成,而故事中的回闪和各个人物对谋杀案的陈述则使整个故事处处充满着张力。
与此类似,《疯狂的石头》在描述方式上也不失独特之处,在整个故事叙述中时不时地穿插着某些回闪的片断,近而推动故事的发展。只不过,《罗生门》中的闪回是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叙述,而《疯狂的石头》中这种回闪镜头推动事件的发展,这多少有些类似于在文章的顺述中插以倒述,让观众时不时地享受一点可爱的悬念,但随之而来,观众刚刚享受一点儿快感,这一切又被影片中突现的无厘头和巧合一下子就被消解掉了。怎么说呢,这种无厘头的风格和故事中的巧合多少又让我想起吴镇宇执导并主演的《血底到底》。显然,《疯狂的石头》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要用一场与石头有关的疯狂事件与市场血底到底。
说实话,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影片的解读有失偏颇,《疯狂的石头》本身其实就不是一部悬疑片,它陈述的只是一场与石头有关的无厘头的巧合。而这种偶然性的巧合,更能调动观众和市场的胃口。更何况,从该影片本身的名字本身来看,我们就知道这本来就是一部“疯狂”的电影,由这种不期而来的由粗口和方言构成的电影则让故事本身更富有荒诞的喜剧性效果。
最好玩的是,当剧中的工艺品厂保卫科长包世宏发现翡翠被道哥及手下调包时焦虑而变幻的神态和背后人群静止的场面,多少也令我想起由孟京辉执、导陈建斌秦海璐主演的《像鸡毛一样飞》——在《像鸡毛一样飞》中,秦海璐失意时在大墙内奔跑的场面在拍摄上也运用了这种极为先锋的拍摄技巧。而这,无形中也成了《疯狂的石头》与《像鸡毛一样飞》拍摄手法的偶然性巧合之处。
因此,笔者觉得,《疯狂的石头》真挺令人疯狂的,因为该影片在某种场影上类似冯小刚《天下无贼》,在黑色幽默和偶然性巧合上很像吴镇宇的《血战到底》,在拍摄手法上或多或少借鉴孟京辉的《像鸡毛一样飞》,在故事的叙述风格上绝类于黑泽明的《罗生门》。
不过,在优秀影片日渐稀缺的今天,这些应该并无大碍,毕竟,通过这部影片及其市场背后的黑色幽默,我们仅仅花了十元钱就购买一张正版,狠狠地幽默了一把电影市场,又被电影幽默了一把,真挺爽的。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好玩的故事,话说我一个极富创意的朋友还未步入小康就花大血本买了一辆全新的奥拓,当然这厮觉得很不过瘾,干脆在私家轿车的后车窗上来了这么一句提示语——长大了就是卡迪拉克!
这就是《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的自信,自信有时候仅仅需要一点点小聪明,并不真的难以触指。只不过,这需要你得站在微微稍高一点的位置。
看过《疯狂的石头》之后,我觉得这部片子真挺疯狂的挺优秀,“疯狂的石头”本身就很“罗生门”,也许大概差不多——《疯狂的石头》,长大了就是《罗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