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让我解释“勺子”。
就我所知,在过去的专业棋界,有不少特有的术语。这些术语,界内明白,界外不知所云。其中,就有“勺子”。“勺子”的前身,是“漏勺”。用“漏勺”形容一着棋的想当然耳,漏洞百出,其实倒也生动有趣。后来,将“漏勺”简化为“勺子”或“勺”,如:“玩儿一勺”(喻出一大昏着),这样,在发音上,更方便一些。“漏勺”,需要斩钉截铁,不折不扣的两个音节,而“勺子”则可一强一弱,约等于一个半音节。当然“勺”就更方便了,一个音节即可。再如界内所惯用的某某“老”,比如我,我当“王老”,已经当了二十年以上。这个“老”,不是字面意义那个“老”的意思,而是将“老师”的两个音节简化为一个音节。既然有简化的习惯,那么,用“老”,歧义的严重性可以封顶,年轻人称个“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若简化为“师”,对我而言倒无所谓,“王师北定中原时”,挺好。但老前辈若大姓“姜”,怎么办?
至于为什么棋界有这种不约定却俗成的,能简化就简化的习惯,也许,是与围棋的本质是效率,棋手们常年浸淫其中,潜移默化,习惯成自然,不无干系吧?另外,围棋中有太多的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韵味,这也可能是“老”“勺”的产生基础吧?
北方人称喝酒过量为“喝高了”,“喝大了”,颇为生动。在棋界,因“勺”的等级不同,叫法也会不同,比如,比“巨勺”更大的,堪称“老勺”!
我,打过“老勺”,但次数有限,屈指可数。比如,作为司仪,去外地参加NEC杯赛活动,却误飞机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