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物简史》
(2008-10-06 09:30:46)
标签:
杂谈 |
前年五一长假的时候,和同事一起到地坛书市,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挣扎着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后来,在一家新华书店的摊位上看到一本《万物简史》。该书的简介说是2005年国内引进版科普畅销第一书,而且是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亲自作序,随便翻了翻,觉得还不错。本着自己多年来对科普读物的一贯喜爱,决定买一本看看。
买回家以后,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很快的就开始阅读。书非借不能读也,自己买的书都是要自觉的排到靠后的阅读位置。有的时候晚上回家,躺在床上,随手就翻看一个章节,不知不觉就被书中的描写吸引住了。 后来,还推荐给一些朋友来读。
《万物简史》是一本描述科学发展史的通俗读物,作者以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向读者展示了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书中引用了近年来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史料,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奇妙的时刻:宇宙起源于一个即使用显微镜也不一定能看到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得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更加寒冷;美国的黄石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大科学家们更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钢琴;牛顿为了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竟然将一根大缝衣针插进眼窝;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雷雨里面放风筝;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整整48年时间不让别人观看……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在讲述科学的奇迹和成就的同时,也充满了人文情怀。作者描述了那些人类历史上糟糕的发明,声讨和反思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些都值得读者深思和反省。比如铅的使用,曾经竟然用铅来作为食品包装盒的密封,石油也因为可以防止发动机爆震而加入铅,结果致使人们的血铅含量骤增,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更严重是生产工人们纷纷患病甚至死亡,在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式,“四乙”公司竟然隐瞒真相,赚取暴利。氟利昂在给人们带来没有毒害危险的空调同时,却严重的破坏了大气中的臭氧,给全球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危害。世界就是这样奇妙,最容易燃烧的氧和氢,一旦化合就变成最不容易燃烧的水,最有毒的氯和钠化合成了我们无法离开的食盐,在我们周围毒害很大的臭氧竟然在高空庇护着我们的安全。包括我们人类,都是这个世界进化的产物,我们的对任何元素的耐受性取决于我们生活环境中这种元素的丰度,比如硒,我们离不开它,可仅仅一点点就会让我们毒死。
我阅读科普类的图书有一个习惯,先粗略的读,在对整本图书了解大概以后,找时间逐章节的认真的研读。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是大多数科普读物相对通俗小说来说都晦涩难懂,像我这样的入门级的科普爱好者不可能简单的就能彻底领会,一些名词术语很可能由于自己的见识所限不能很好的理解,通过通读就可以对书中的脉络大概掌握,书中概念和原理等等的前后关系得以知晓,然后认真读起来就可以前后对比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是对于知识性强内容丰富的科普读物阅读主要是源于兴趣,如果一开始就钻进去很容易出不来,结果遇到认识瓶颈就会慢慢失去耐心,而导致越读越粗糙,甚至放弃,不如一层层的阅读深入,随着理解的升华自己也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享受。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科普应该是教育小孩的事情,是“小儿科”,带孩子到天文馆、科技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不过我倒是觉得科普知识在现代中国人中是非常缺乏的,是成年人非常应该补充的知识营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仍处于落后地位。据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明,我国仅1.98%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现在仍有高达26.6%的人相信“相面”;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20.4%的人相信“求签”;14.7%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蝶仙或笔仙”。 而2000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7%;1992年欧共体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经达到5%;1989年加拿大已经达到4%;日本在1991年已经达到3%。在对科学知识的调查方面,瑞典排在第一位,将近73%的瑞典国民对科学技术观点达到了解的程度,中国只有接近40%的公民达到了解的标准,在18个国家中排在最后;在对科学方法中“对比实验”的理解方面,仍然是瑞典居第一位,达到70%,中国接近18%,仍然排在最后。在对科学方法中“概率”的理解方面,达到80%以上的有4个国家:荷兰、丹麦、瑞典和芬兰,中国排在倒数第二位(41.6%),比倒数第一位的日本高出2.6个百分点。(《北京晚报》)
2005年年底,有着27年历史的《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由于美方提出停止继续版权合作而停刊。据《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曾任主编周国臻透露,美方终止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不满意中方的发行量”。具体的说法是,尽管该刊销量已从3年前当期4000份提升至现在的2万多,但远未能达到美方要求的5万份的发行量,而发行量不够,自然影响广告,美方要求杂志营业额达到每年350万元人民币左右,但也没有实现。就这样,我曾经订阅了好几年、非常喜爱的一本科普杂志停刊了。
有了随处可以使用的网络也因为工作繁忙的缘故,以前经常翻阅甚至是每期必看的《舰船知识》、《兵器知识》和《中国国家地理》都已经告别很久了。现在30岁的读者几乎少有不知道《奥秘》的,上学时候学校阅览室为数不多的科普期刊中,总能看到她的影子。至于《十万个为什么》,稍有条件的读者都应该是从她开始科普知识启蒙的吧。作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科普读物,霍金的《时间简史》可能真正能全部领悟的凤毛麟角,但一定好多人都阅读过,而《果壳中的宇宙》就不一定了。
科普知识的普及与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都需要好的科普作品。好的科普作品应当把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相结合,应当把深奥的专业知识用人们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科普作品必须注重趣味性,把科学知识和文学技巧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吸引读者有兴趣探索科学世界。像《万物简史》这样精彩、通俗、深入浅出的读物才能真正被读者所喜爱和接受。
科学其实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神秘和高深,他每天都发生在我们周围。最近的一段时间,天文学家开会将冥王星开除出行星行列,中国数学家证明了著名的数学猜想,诺贝尔奖群英会在北京召开。科学无时无刻不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我们都能有惬意的时间,阅读一些优秀的科普作品,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在聆听妙趣横生的故事的同时,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对于你我来说,绝对会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