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通常我们理解就是喜剧小品,自打从话剧和相声中分离出来之后,受到中国广大观众的喜爱,曾几何时,一批小品演员也受到观众们的追捧,有的因此而成名成家。
但是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中国的小品演员都纷纷“改行”了,也就是说,他们要么去演正剧,要么就此“金盆洗手”,要么改行干别的事儿去了,今年春晚,赵本山找好几个人搭档都遭到拒绝,范伟演电视剧去了,宋丹丹再不露面了,东北小品的另一巨头潘长江也搞电视剧去了,剩下了一个赵本山,在推出他的徒弟小沈阳之后,也宁愿花500万元到香港学习MBA也就是企业管理区了。
为什么中国的小品演员们都不想干“本行”了呢?
原来,小品虽然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但是要把喜剧小品演好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这年头要把观众逗乐更不简单,这除了需要演员有一身喜剧的十八般武艺之外,还需要演员能够“豁出去”的精神,也就是不能计较自身的形象,因为许多小品要把观众逗乐都是依靠“丑角”来表现的,而人们在思想情感上,在安身立命的信念上,是不愿意当一个“丑角”的,这样他会遭到观众特别是熟人的戏谑,虽然广大观众对他们是给与充分的理解的,但从他们个人来说,是不希望把自己的形象“弄坏”的。
小品演员纷纷改行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搞小品创作的人太少太少了。大家都知道,小品演员如果自己能够创作,那就是国际的喜剧大师了,如卓别林,但是遗憾的是,大多数小品演员都是只能演不能创作,不能写,这样他们的演出,其实是剧作家的思想表现,离开了剧作家,要他们现场就来一段儿,那就勉为其难了,例如赵本山、蔡明、潘长江都喜欢临场唱一支歌儿,这次“心连心”到灾区慰问演出,赵本山就只是唱了一支歌儿,虽然也受到观众们的欢迎,但是说实在话,观众们是不希望听他唱歌的,是希望能够看到他能现场演出一段儿小品的,可惜、遗憾的是,他却不能。
小沈阳最近很火,在全国各地都露面,但是也未见他到的小品新作,也还只是唱唱歌罢了。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中国需要有对于小品剧痴迷而成为专家大师的人物,中国需要的不是一两个这样的人物,而是成千上万这样的人物,可惜、遗憾的是,中国缺少幽默,中国缺少喜剧人物,中国缺少喜剧小品,中国的小品正面临枯竭,最近看到的全国小品大赛,一方面所谓的“形体小品”、“音乐小品”等“创新”多了起来,另一方面,很难见到能引起观众们发自内心的大笑的小品了。
如果赵本山是一个有眼光的艺术家,如果赵本山希望能够在《中国艺术史》上青史留名,他就不应该到香港去学什么MBA,他应该真正承担起“中国小品王”的艰巨任务,为中国的小品的发扬光大做出自己的贡献,他本来有这个条件,因为他在小品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同时他也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可惜、遗憾的是,他没有这样做。
中国的广大电视观众不希望看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中国不缺少企业家,中国需要艺术家,顶级的小品艺术家!
让成千上万个小品艺术家快快成长起来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