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眼光看芥川龙之介的一块地
(2012-04-30 00:01:46)
标签:
杂谈 |
在小资心目中,日本作家恐怕没有谁和村上春树相比。但对文学爱好者来说,谁都可以拿村上春树开两句无伤大雅的玩笑,对芥川龙之介却是不敢的。
——李幼狮(作家、诗人)
最近老是翻看芥川龙之介的小说 一时兴起 像从芥川的观念那里来看幸福对我们的意义 各位可以怀疑这个观念 不过这也确实是一个可以研究的视角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 原文在我的评论的后面)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 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从中挑选了一篇还算典型而且通俗的文章来探讨 名字是一块地 写一个老妇人在面对人生理想中的荒谬 这种荒谬类似于加缪口中的那个荒谬 也可以比附为叔本华的悲观论 我这里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看待这个故事 在这里我要声明 我是用哲学的眼光看待这篇文章 我文学毫无天分 也不太会评判作品 比方说 我和朋友聊红楼梦 就对悲剧说 不以为然 我经常说 宝玉求仁得仁 何来悲剧之有 朋友无话以对 我的意思是说 这个一块地 有没有文学价值 我不清楚 我个人喜欢而已
一块地的主人公是阿住 文章主要是描写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荒谬 我们要用哲学的眼光去解剖 其之所以荒谬 这种荒谬在康德那里 叫做 理性的怨恨 大义是一个人在致力于其生活的幸福享乐的目标时 他将离生活的满足越来越远 后来叔本华 发挥了这种理性的怨恨 将这种意志提升到了本体 从而成为大批艺术家追捧的悲观主义 这种悲观的来源是 意志造成的 意志不停顿的给主人公阿住 以理想的愿望 在原文中 阿住仿佛都不是积极努力的去完成各种愿望 但是上天总是眷顾阿住 满足阿住的各个愿望 在其愿望实现后 阿住反思这个被上帝眷顾的自己 产生的是一种悲剧 一种人生的荒谬感 黑格尔 将阿住的这种理想称之为有限的理想 因为他是相对的理想 有条件的理想 在其精神现象学中 对这个理想性 是这么说的 如果我们把理性视为它自身和它的对方 如果我们把它固定在这个对立的个别环节里 那么可以说 这就是非理性地理解了理性 而这种对立的诸环节愈是纯粹 这种或者只为意识所自觉或者只由意识坦率表述出来的内容 其外在表现就愈是荒唐 黑格尔在表达中 将这种理想 定位 意识所自觉 或只由意识坦率表述出来的内容 这样的理想是一种相对的 有限的理想 因为其与自身相对立 相互牵制 黑格尔称这种理想型为无限的否定 倘若人将这种理想定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的话他将会陷入 叔本华那有名的痛苦的钟摆中
首先 主人公阿住确立其 理想 将理想定为其应该所是者 然后 阿住完成理想愿望 成为了理想所是者 其理想实现后 就再不能称其为理想 现实性出来反对其理想型 扬弃了他自身的理想型 意志被否定掉了 现实性被凸显出来了 与其同时 此现实性已不是理想的了 阿住在 病死的儿子面前 并没有呈现出快乐 当初理想 的 其应该所是者 现在并不是应该而是 只是当下所是者 这样的场景周而复始 儿媳并没有改嫁 其实阿住心理面是很开心的 但是 愿望的实现 只是否定了愿望而已 其达成愿望所必要的客观条件就凸现出来了 摆脱 病榻上躺了八年的儿子 其客观条件是儿子的死 儿媳如其愿不改嫁 却要 配合儿媳妇的勤劳一起拼搏 于是 阿住又在现实的体验中 产生了新的理想 不那么劳累了 心中有了享享清福的念头 其实上天会满足每个人的愿望 可是每个人都无法违背现实的客观性 再也没有人使唤他了 不再干活 了 不再受到斥责了 在反思中 人并不快乐 因为理想已经被现实否定了 而现实本身成为了我们此时的对象 现实就是 自己的儿媳妇 孙子的母亲没了 这个客观的现实就是其完成理想的客观条件 芥川 龙之介在这里写的非常的好 我摘录一下
阿民的死确实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幸福 她再也用不着干活 也用不着担心受什么斥责了 家里的储蓄已经有三千圆 土地有一町三段左右 从此她和孙子可以每天随便吃大米饭了 也可以随意买一向喜欢吃的用稻草包包着的咸鳟鱼了 阿住在一生里还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 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吗 ——这使她清楚地记起了九年前的那个夜晚
鲁迅对芥川龙之介有一个比较经典的评价 他抱着 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 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 这种希望已达成的不安 的 作品 有 鼻子 山药粥 秋山图 大石内藏助的一天等
最近老是翻看芥川龙之介的小说 一时兴起 像从芥川的观念那里来看幸福对我们的意义 各位可以怀疑这个观念 不过这也确实是一个可以研究的视角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 原文在我的评论的后面)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 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从中挑选了一篇还算典型而且通俗的文章来探讨 名字是一块地 写一个老妇人在面对人生理想中的荒谬 这种荒谬类似于加缪口中的那个荒谬 也可以比附为叔本华的悲观论 我这里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看待这个故事 在这里我要声明 我是用哲学的眼光看待这篇文章 我文学毫无天分 也不太会评判作品 比方说 我和朋友聊红楼梦 就对悲剧说 不以为然 我经常说 宝玉求仁得仁 何来悲剧之有 朋友无话以对 我的意思是说 这个一块地 有没有文学价值 我不清楚 我个人喜欢而已
一块地的主人公是阿住 文章主要是描写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荒谬 我们要用哲学的眼光去解剖 其之所以荒谬 这种荒谬在康德那里 叫做 理性的怨恨 大义是一个人在致力于其生活的幸福享乐的目标时 他将离生活的满足越来越远 后来叔本华 发挥了这种理性的怨恨 将这种意志提升到了本体 从而成为大批艺术家追捧的悲观主义 这种悲观的来源是 意志造成的 意志不停顿的给主人公阿住 以理想的愿望 在原文中 阿住仿佛都不是积极努力的去完成各种愿望 但是上天总是眷顾阿住 满足阿住的各个愿望 在其愿望实现后 阿住反思这个被上帝眷顾的自己 产生的是一种悲剧 一种人生的荒谬感 黑格尔 将阿住的这种理想称之为有限的理想 因为他是相对的理想 有条件的理想 在其精神现象学中 对这个理想性 是这么说的 如果我们把理性视为它自身和它的对方 如果我们把它固定在这个对立的个别环节里 那么可以说 这就是非理性地理解了理性 而这种对立的诸环节愈是纯粹 这种或者只为意识所自觉或者只由意识坦率表述出来的内容 其外在表现就愈是荒唐 黑格尔在表达中 将这种理想 定位 意识所自觉 或只由意识坦率表述出来的内容 这样的理想是一种相对的 有限的理想 因为其与自身相对立 相互牵制 黑格尔称这种理想型为无限的否定 倘若人将这种理想定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的话他将会陷入 叔本华那有名的痛苦的钟摆中
首先 主人公阿住确立其 理想 将理想定为其应该所是者 然后 阿住完成理想愿望 成为了理想所是者 其理想实现后 就再不能称其为理想 现实性出来反对其理想型 扬弃了他自身的理想型 意志被否定掉了 现实性被凸显出来了 与其同时 此现实性已不是理想的了 阿住在 病死的儿子面前 并没有呈现出快乐 当初理想 的 其应该所是者 现在并不是应该而是 只是当下所是者 这样的场景周而复始 儿媳并没有改嫁 其实阿住心理面是很开心的 但是 愿望的实现 只是否定了愿望而已 其达成愿望所必要的客观条件就凸现出来了 摆脱 病榻上躺了八年的儿子 其客观条件是儿子的死 儿媳如其愿不改嫁 却要 配合儿媳妇的勤劳一起拼搏 于是 阿住又在现实的体验中 产生了新的理想 不那么劳累了 心中有了享享清福的念头 其实上天会满足每个人的愿望 可是每个人都无法违背现实的客观性 再也没有人使唤他了 不再干活 了 不再受到斥责了 在反思中 人并不快乐 因为理想已经被现实否定了 而现实本身成为了我们此时的对象 现实就是 自己的儿媳妇 孙子的母亲没了 这个客观的现实就是其完成理想的客观条件 芥川 龙之介在这里写的非常的好 我摘录一下
阿民的死确实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幸福 她再也用不着干活 也用不着担心受什么斥责了 家里的储蓄已经有三千圆 土地有一町三段左右 从此她和孙子可以每天随便吃大米饭了 也可以随意买一向喜欢吃的用稻草包包着的咸鳟鱼了 阿住在一生里还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 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吗 ——这使她清楚地记起了九年前的那个夜晚
鲁迅对芥川龙之介有一个比较经典的评价 他抱着 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 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 这种希望已达成的不安 的 作品 有 鼻子 山药粥 秋山图 大石内藏助的一天等
前一篇: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后一篇:道德的形而上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