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故事狗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 |
分类: 养心殿 |
读犬小记——我所知道的狗之德
人常说狗“通人性”,这话不错。不过,依我看,狗还是有德的动物。人之所谓德者,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几项。狗,也能做到。
忠
所谓忠者,察觉主人有失,能冒死进谏,关键时刻,能舍身救主,主人遇难,能为之报仇。
《逸话》中有这么个故事,一个商人带着狗出门做生意,途中如厕,事毕钱袋忘在地上,就上路了。他的狗在后面大叫着提醒他。商人不解,一味责骂它,催狗快些跟上来,狗不仅不听,而且还去咬住商人的衣服往回拉。人急了,拿起石头打狗,狗负伤逃跑了。商人忿忿的一个人赶路去了。走了很远之后,发现钱袋不知何时丢失,沿来路回去寻找。才看见在曾经解手的地方,自己的狗浑身是血,瘸了一条腿,却依然卧在钱袋上守护着。这样的行为与那些冒死进谏的忠臣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文死谏,武死战”,犬之忠更多的还表现在舍身救主上。
《荥阳县志》记载,楚汉相争之际,项羽追击刘邦到荥阳。刘邦潜入了林间草丛中,项羽放火烧林。在万分危急的时刻,刘邦的“黄犬,以身投水,滚于帝旁之草上,如此者百余次,则草湿火灭”,刘邦得救了,而这条黄犬却累死了。为了纪念这条忠诚的狗, 刘邦在荥阳县西南,狗的埋骨之地建了一座灵犬冢。
相似的故事还有《搜神记》,说的是三国时期襄阳纪南的李信纯,养了一条名叫黑龙的狗。有一次李信纯醉卧野外,赶上太守打猎放火烧原。黑龙也是用同样的办法, “获免主人大难”,自己却“困乏致毙”。太守听说此事很是感动, 于是“命具棺椁衣衾葬之”,并在纪南当地也建立了一座高十余丈的义犬冢。
《搜神后记》的故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晋代太和年间广陵人杨生养的狗,也曾用这种方法使自己醉酒的主人,免受烧荒野火的伤害。不过这条狗并未劳累而死,后来还曾再次相救主人。杨生一次夜行,不慎堕入枯井,这条狗一直守在井口吠叫,向路人求救。有人提出以得到这条狗为条件才能搭救杨生。杨生起初不同意, “狗因下头目井”,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就同意了。那人救起杨生后,把狗牵走了。过了五天,狗竟然趁深夜独自走回杨生家。
这故事,怎么听怎么像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为了彼此间的承诺与信任,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阻挡。
《滇南杂志》中写了一件发生在雍正十一年十一月的事,“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其妻采薪,幼女随之不及,俄大雪。薄暮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明晨邀村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偎依其旁,得不死。”
?/P>
?/P> 此外,像《集异记》、《宁波府志》、《茶馀客话》、《虞初新志》等书都记载了主人家房屋起火,家犬嗥吠拖拽,惊醒主人,或是主家幼女落水被家犬所救。总之,是由于狗的忠诚警觉使人免于灾难的故事。
为了救护主人,狗还会与敌人拼死战斗。《搜神记》中说,晋代太兴二年吴人华隆养了一条名叫“的尾”的猎犬,一次主人在江边被一条大蛇缠绕,几乎窒息而亡,“的尾”奋勇将大蛇咬死,又跑回家去向众人求救。在主人苏醒之前,“的尾”一直不吃不喝的守护着主人通宵达旦。
?/P>
?/P> 《搜神后记》中的故事则增加了更多道德方面的向背,会稽人张然的妻子与家奴私通,欲杀死张然。张然养了条狗,名叫“乌龙”。当家奴用弓箭瞄准张然的时候,乌龙突然扑过去咬伤了家奴,救了主人。
《集异记》也是这样。隋炀帝时的闽中太守郑韶养了条狗,事先感知到郑韶要被部下薛元周要加害,就百般阻止郑韶出门,可是郑韶不明白,命人把狗拴了起来。这条狗奋力挣断了绳索,跑出去咬死了薛元周。郑韶差人搜查,果然在薛元周的衣服下面发现了短剑。此犬先死谏,后死战,被赋予了文武之道的双重解释。
还有为救人牺牲性命的例子。《酌泉录》记载,明初无锡的张丁艰。一日访友,道中被毒蛇缠住了左脚。他的狗冲上前去将蛇咬成了数段。张丁艰虽然得救,但是这条狗却中毒而死了。
《阅微草堂笔记》载:“程易门在乌鲁木齐。一夕有盗入室,已逾墙将出,所畜犬追啮其足,盗抽刀斫之,至死,啮终不释,因就擒。”纪昀夸此犬为“兽面人心。” 同书另有一个故事,讲纪昀的舅舅张梦征所住的吴家庄西,有一个乞丐死于路。其“畜犬守之不去,夜有狼来啖其尸,犬奋啮不使前。俄诸狼大集,犬力尽踣,遂并为所啖,惟存其首,尚双目怒张,眦如欲裂”。
主人已死,此犬为护主尸乃与群狼恶战致死,可谓“尽”忠矣。更难得的是,这是一条乞丐的狗,更见其忠贞气节!
狗不但可以救主,在主人不幸遇难后,还能为之报仇。《虞初新志》载:“袁粲值萧道成将革命,自以身受顾托,谋起义,遂遇害。有儿方数岁,乳母携投粲门生狄灵庆。庆曰:‘吾闻出此郎君者厚赏。’乳母号呼曰:‘公昔有恩於汝,故冒难归汝,若杀郎君以求利,神明有知,行见汝族灭也。’儿竟死。儿存时,尝骑一大狻狗戏,死后年馀,忽有狗入庆家,遇庆於庭,啮杀之并其妻,即向所骑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