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盲道》:深刻反映现实的良心收官之作

(2018-02-02 10:08:42)
《盲道》:深刻反映现实的良心收官之作

姜春康
《盲道》:深刻反映现实的良心收官之作


    二狗说,电影《盲道》2月2日的上映,让他泪流满面。

    浆糊俺和他感受完全一样。在经过了长达一年的与电影审查部门不断的沟通和修改后,电影《盲道》终于拿到了公映许可证,这是“良心的胜利”。

    坚持十几年的《盲》系列,深刻反映着导演十几年的不忘初心,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出炉,委实不易。继《盲井》《盲山》以赤裸裸展现社会底层生存状况震撼无数观众之后,由柏林银熊奖导演李杨执导的“盲三部曲”收官之作,聚焦于都市流浪,乞讨失明儿童的真实困境。

    盲三部曲迎来终章,关注底层在路上。 电影《盲道》是导演李杨的底层三部曲的第三部,讲述的是述落魄音乐家与流浪儿童之间救赎的故事。 从《盲井》到《盲山》,再到《盲道》,从“少年矿工”王宝强到“被拐女大学生”黄璐,再到都市流浪乞讨儿童的真实困境,三部曲以“盲”字贯之,“视而不见即为盲,把底层人的命运忽略了,这本身就是‘盲’。”

    看过“盲”三部曲才会真正明白身处底层的无奈。“盲”系列之前的两部,分别是《盲井》和《盲山》,关注的都是现实的边缘题材:前者《盲井》是根据真实案例,伪造矿难杀人诈保案件改编,并写实地记录了煤矿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后者《盲山》讲述的则是贩卖妇女的故事——其原型在中国部分落后穷恶的农村地区,比比皆是。

    其实,我们都是“盲人”,很多事情选择视而不见,选择规避,而李扬导演选择用电影的方式让“盲人”去思考去反省去改变。视而不见谓之盲,不辨黑白谓之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众所周知,“盲”系列第一部作品《盲井》于 2003 年上映,年仅 16 岁的王宝强凭借电影里“元凤鸣”一角,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新人导演李杨获得了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第二部作品《盲山》虽然拿到了内地的公映许可证,但票房惨淡,仅有不足 800 万。

    如今,16年过去了。16年的时间,足够沧海桑田,足够孩子长大,足够斑白头发。有时候下一次矿、进一座山、走一段道,之后的人生就全变了!元凤鸣、白雪梅、晶晶,三部曲,三个底层人物。《盲道》将视线从矿工、被拐妇女转移到了留守儿童身上,故事将围绕两个从农村到城市寻亲的 15 岁孩子与落魄音乐家展开,关注中国因民工潮而出现的 200 多万流浪儿童、青少年的生存状况。这是写实力作,这是不忘初心的“杰作”——这种反映现实题材的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演员阵容,也没有壮观的视觉特效,但上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导演及所有主创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从这点来看,《盲道》承载着不一样的重要意义。

    盲三部曲,承载着梦想和希望。据说,根据导演李杨的计划,《盲道》之后他也要去拍摄商业片了,因为盲三部曲都是他自己砸锅卖铁借钱拍的电影,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但他也需要生存,需要再去赚钱。有了钱还能再去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让人感动。

    梦想是稀缺的易碎品吗?梦想,稀缺,但只要坚持就不会碎。向坚持初心的导演致敬!向深刻反映现实的良心收官之作《盲道》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