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调结构,切不能忽视社会建设
姜春康
当前,转方式、调结构正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地方都将重心放在了经济领域讨论和考量,认为“调转”只关乎经济。实际上,“调转”并非经济领域的独舞,而需要整个社会通力配合努力,尤其不能忽视社会建设。
有人说,“调转”之舞,貌似和社会建设有点远。这种说法的支撑理论是:“调转”需要发展生产力,需要用新能源创造价值,而社会建设则纯粹属于“砸”钱的“买卖”,甚至会抢分资金投入,对“调转”并无裨益。笔者认为,该说法值得商榷,他们进入“只看眼前,不看发展,不看将来”误区,硬生将经济收益和社会建设割裂开来。
认识社会建设的作用,千万不能像个鸵鸟一样,头一扎沙里,其他就不管了。在“调转”过程中,社会建设是强有力的“推手”。社会建设是个宽泛概念,具有很广阔的内涵。从经济学角度看,社会领域改革如分配模式调整,让酬劳分配更加优化,让蛋糕分得更趋于公平,这会大大改变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干得多拿得少”现状,促进“调转”的健康有序进行。再如,要大力发展教科文事业,提升社会结构,这样的社会诉求看似和“调转”不太沾边,而实际上,社会教育和人才的产出结构,直接会影响“调转”的活力和动力。当前,接受高校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其中精英占的比例却并不多,对整个社会来说,需要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现代商务等高素质阶层的崛起,这些人群焕发活力,会对整个社会的肌体产生积极推动,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对我市来说,当前正行驶在又快又好的快车道,社会精英大量涌入,高素质人才各尽其能,对他们“优化”,实则是对社会结构的走高趋优,对经济结构的提升。
“调转”,切不能忽视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中,有一项重要的“软实力”就是社会风尚的形成。相比经济收益等可视化价值而言,社会风尚更像一把看不见的“剪刀”,能剪恶留善,这种思想和文化层面的东西,更容易形成不可忽视的助推力。比如“绿色”风尚,既要绿色生产又要绿色消费。对生产者来说,本来就不该生产假冒伪劣,昧良心坑害消费者,若形成强大“风尚力”,让生产者主动或被迫“绿”起来,善莫大焉;对消费者来说,若能乘风尚的翅膀,一起联合起来主动抵制“黑色生产”,那不法商贩必然会调转。很显然,这样的“绿色风尚”,对整个社会形成健康的秩序百利而无一害,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有着不能小觑的影响,对“调转”的大气候也会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转方式调结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加强与之相对的社会建设,让其成为“调转”腾飞的强有力“推手”,迫在眉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