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跟着感觉走
姜春康

(漫画家臧强老师 画)
最怕叫好不叫座——最近上映的《秋喜》做到了。上映首日广州收80万元,首周全国收300万元,与同类型电影《风声》的2亿收入相差甚远。
同是谍战大片,近乎同期上映,差距咋就这么大呢?有业内人士终于忍不住了,质疑片名《秋喜》太土会令观众误解。说实话,我早按捺不住内心朦胧的愤怒了。刚看到《秋喜》的名字,我一直以为是“秋菊”的妹妹,更以为是导演张艺谋又出《秋菊打官司》的续集,弄了个满城尽是姊妹篇呢。
可俺错了,人家导演是孙周,而且坚称:“《秋喜》是最恰当的名字”。不知道孙导演是不是受了“名字贱好养”的老话的影响,誓将执着进行到底。
反正,我是从《秋喜》的名字中闻不到任何谍战的味道,反而感觉一股泥土的芬芳迎面扑来,很淳朴很乡土啊。我彷佛看到,在农村的小村口,一个叫秋喜的姑娘,正含情脉脉地等待他出去打工的哥哥归来,望穿秋水,泪水洇湿了脖子上的红丝巾。或者是,在秋天中的某个热闹山村,农民伯伯笑逐颜开,一起庆祝唱着高枫的《丰收》,笑容堆成了花,喜悦爬满了脸。
一听《风声》呢,我就感觉两耳紧张,冷风嗖嗖地吹过脸庞,更想看看那刺激的剧情。而一看《秋喜》,感觉就立刻陷入疲软,虽然,我知道这是在讲羊城广州的胜利,是秋天的喜悦,但观众的感觉却不听话,却不能跟着导演的感觉走,这也是实在没办法的事啊。
显然,在名字的PK上,《风声》更胜一筹,票房已说明一切。纵观电影吧,要么影片成就名字,要么名字成就影片。前者如《重庆森林》,讲的绝对不是重庆的森林如何绿色如何环保,而是纯粹的概念化的东西,稍微能披上文艺片的旗袍;后者如《建国大业》,即使不看影片,我也知道这必然是一部载入史册的电影,大腕云集,不求报酬。
从个人情感讲,我希望《秋喜》属于两种的完美结合,名字和影片双较好,导演票房都火爆。孙周导演可以不承认《秋喜》片名的“俗”,也就罢了。可是,我不能违背自己的感觉,还是那句话,《秋喜》这名字我不喜欢,虽然它让我想起了我那静谧安详的农村老家生活,但我此刻更关心的是这真是一部谍战大戏吗?它有没有超过《风声》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