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瓷器活,来点专业精神行不行?
姜春康
记者以配眼镜为由走访了市区多家眼镜店,验光结果让记者大吃一惊——每家眼镜店给出的验光结果均不相同。
几家眼镜店,自说自话,用不同的测试结果告诉消费者:我们还不专业啊。每个配戴眼镜的人都知道,合适的眼镜才会舒服,也同时不会对眼睛造成很大伤害。
我很想用“利欲熏心”这个词,来形容这些眼镜店,甚至想给他们“一棒子”。我知道,也许这样有失偏颇,因为在眼镜行业内,有一行规,相差30度左右的镜片,价格并不会有多大出入(除非高度近视比如1000度以上),这好比到商场挑选鞋子或衣服,36码和38码,L和LX的价格差异并不大。
道理好似说得过去。但转念一想,还是“利”的问题,只是眼镜店的“利”不在上下差的这30度的镜片上,而是差在专业程度上。很显然,正因为价格相差不大,眼睛商更有理由对配度数这个事情显得“漫不经心”了,他们的“不专业”直接造成了消费者眼镜度数不合适的“外部不经济”效果。他们谋求的只是“卖掉眼镜”的“利”的结果,而忽视了中间的专业的过程了。
眼镜度数有点误差比如3度5度,这也可以接受,毕竟,测验确实是个“技术活”,需要设备保证,需要人员的技术。同时由于验光时候,外部条件比如光线、眼睛的疲劳程度等不尽相同,都会造成客观上的差别。但这样就可以“洗责”了吗?这样就可以成为不专业的理由了吗?度数偏大,将人的假性近视弄成了真性近视,这样的后果,肯定只能导致消费者承担,而该成本潜在危机的存在,恰恰是之前眼睛商给埋下的“伏笔”。
正常的经济活动,应该是个良性的互动和回旋。商家诚信,消费者实心,商家只有用专业的技术和服务,才能换回顾客的满意和再访。就几家眼镜店验光结果不相同而言,可以狡辩,可以找客观理由,但不专业的结果,直接会造成顾客购买了不合适产品的后果,从这方面讲,这也是一种不诚信,也是一种“非典型欺骗”。
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曝光,也许构不成“不专业”眼镜店被查封的依据,但奉劝那些存在侥幸心理的商家,专业点、自律点,也没什么不好。量变积成质变,图一时之“利”并不能算英雄好汉,一旦等到“人人喊打”之时,就离关门不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