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率固然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内容,但并非素质教育的全部。一个教育制度细节,足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不少学生的命运——
摈弃“升学率崇拜”,善莫大焉
姜春康
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通知强调,要结合所教学科特点,考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情况;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达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为依据,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要引导教师关爱每个学生,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或品行上有偏差的学生。
将升学率从教师绩效中剥离出来,不仅仅是一个制度进步,更是对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的综合博弈结果。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有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得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并将此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合格的必备的基本要求。
从以往的教育实例来看,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中,升学率成了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一度成为非常敏感和重要的环节。这就意味着,教师一定会将这一重要部分传递到学生身上,并有所外部反应。不仅仅学生的压力加大,就连教师也会出现种种亚健康状态。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新桥医院的心理健康专家就指出,由于工作压力大、教学难度增加等原因,心理疾患正成为教师一种新的职业病,而且这一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突出。
诚然,教师的压力,不单是“升学率崇拜”的结果,而是各种因素凝结所致。但不容忽视的是,升学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弊端,加剧了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
摈弃“升学率崇拜”,是大势所趋,更是素质教育的需求。素质教育一直喊了好多年,且不说执行如何,其刮起的旋风时常将人一激。一切以素质看齐,一切以素质为准星,一切为素质开绿灯,似乎成了人们默认的“潜规则”。而与素质教育并行的结果是,学生的书包更重了,家庭作业更多了。在不少城市的很多学校,都扛着“素质教育”的大旗招摇过市,行的却是应试教育的路,这种“嘴上开花,脚下挪步”的结构现状,让“素质”这两个字产生了某些异味。上级检查时,则放宽标准,让学生“恶补”素质教育,平时却让学生埋头苦读,这种“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做法,对学生的真正素质又有何意义?
在“考考考,学生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导向下,“升学率崇拜”难免也会扮演成“教育绊脚石”角色。可以说,升学率固然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内容,但并非素质教育的全部。
多年来,我们一直呼唤着教育公平,因为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而教育公平更体现在教师教学公平和资源公平共享两个重要方面。在“升学率崇拜”的背景下,显然这两个方面都会受到严重干扰。教师为了追求绩效和社会效果,不得不向所谓的高分生倾斜,这势必导致一些“差生”的教育公平和应享资源受到不应当的“蚕食”。显然,这与国家实行的素质教育严重相悖。
摈弃“升学率崇拜”,将升学率从教师考核机制中剥离,这福音如春风,温暖人心。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命运。一个教育制度细节,足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不少学生的命运。这关怀,善莫大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