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黑窝点在开工?
姜春康
市工商局芝罘分局执法人员经过明察暗访,一举端掉一个隐藏在幸福十六村棚户区的“黑心”汤圆加工窝点,当场暂扣“黑心”汤圆近300公斤,并依法查封该加工窝点。执法人员调查发现,该加工窝点没有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加工人员没有健康证。
春节刚过,如此窝心的新闻,足可让每个有良知的人震颤。“黑心”老板,在加工“黑心”汤圆,这样的场景与节日的气氛格格不入。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工商执法人员的及时出击,这些“黑心”汤圆肯定会沿着自己的羊肠小道,跳到市场,然后进入到善良市民的家中,直至被人们吃掉。
每每,这样的事实都让我们震惊;每每,这样的“黑心”行为,都让我们义愤填膺。正月十五之前,断掉黑心汤圆加工点,让人欣喜。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铤而走险,昧着良心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为什么即使严惩不贷,总有星星点点的“肇事者”迎风而上?我们的监管是否也存在漏洞,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食品安全,关系民生,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酒类、肉类、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糕点、调味品等节日消费量较大的食品,往往成为最容易被“钻缝”的载体。“红心鸭蛋”、河北新乐“黑心肉”、广东佰易免疫球蛋白事件,在社会上都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市民心中的恐慌更不能小觑。
经济利益的驱动,让一些黑心的商家“乱花渐欲迷了眼”。少数不良企业,诚信经营和社会责任意识十分淡薄,丧失良知,唯利是图,有的还屡教不改,影响恶劣。而对“没有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加工人员没有健康证”的黑窝点而言,更无责任而言。
一个黑窝点被端掉了,是否还有潜伏在民间的黑窝点正在趁着过节,使着“牛劲”,大肆开工呢?可以说,我国食品专项整治存在着“打不疼”、“打不死”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执法尚存在漏洞和监管缺失。一方面,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够,执法不严、打击不力;另一方面,群众举报与执法力度链条、打击常态化与预防“只喊轻打”环节,还没有达到完美境界,以至于让一些“过街老鼠”有了栖身的土壤——即使很小,摇头晃尾跳起来,依然可给社会致命一击。
建议相关部门来一次大规模的清查行为,如何?不但针对黑窝点,包括生产食品的企业,如何?将生产经营伪劣食品的企业,坚决列入“黑名单”,及时向社会公布曝光,让他们无所遁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