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资金,都是纳税人实实在在的血汗钱,积少成多,组成了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如今,国家要“反哺”给最需要的地方——
千亿元盛宴,掷实处才稳人心
姜春康
国务院公布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其中在今年底前向各地新增1000亿元投资(11月10日《烟台日报》)。从10日起,赶赴这场千亿元盛宴的地方各路人马就迅速在京城集结,国家发改委周边住满人,连周围胡同的地下室也住满各地来客,“全是各省市来跑项目的”。(11月14日《天府早报》)
4万亿元,这个不小的数字,让全国人民为之一振,尤其在经济相对艰难的时期。面对国家这项掷地有声的重大措施,地方企业自然不愿坐着,他们纷纷闻风而动,带着项目来北京寻支持,希望能从这份投资计划中分一杯羹。据中国证券网报道,在一天内进出发改委的人起码有200位以上。这些人大多风尘仆仆,不少人还拖着大号的旅行箱,很明是从外地过来的,他们手中则无一例外地捧着一摞厚厚的文件。
如今,跑“部”前进,已成一道独立的风景。1000亿元,也并不是小数目,落定到地方,则有如雪中送炭,自然会激起一片活水。国家投资主要侧重基础建设和节能减排,这方面的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纷纷求教北京方面,希望得到哪怕一个小的机会。
其实,我们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也不会感觉惊讶。以往的生活经验,足可以给我们展示许多如此的情景。由于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委有权将钱批准给某地或某企业,给谁,给多少,一句话的事,所以,地方和企业必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到发改委等重要部门进行“公关”。
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在中央过分集中,地方显得相对弱小,同时,中央每每对地方的重大资金投入,必然导致“中央一动,牵地方一片神经”。要知道,这些资金,都是纳税人实实在在的血汗钱,积少成多,组成了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如今,国家要“反哺”给最需要的地方,符合国家政策,也符合对地方的扶植原则。这其中,我们必须捋顺一个关系,那就是正因为国务院委托发改委来执行,于是发改委才成了一天内就进出200多人,“挤破头”的热部门。
面对这样的“热”,发改委千万不能头脑发热,根据“跑”的情况来进行蛋糕分割,这样有悖于本次国家政策的精神。跑“部”前进表象的背后,实际是对现实的一种有力折射。
相信国务院,不会让发改委唱独角戏,也不会只照顾“喊着要吃奶的娃”,而是根据现实需要来进行对地方的资金分配;相信国务院,一定不会只让发改委发钱,而不去监督,也不去审计的,一定会对这样一笔巨款做到实处。
将钱用到该用的地方,防止被“硕鼠”蚕食,才能让人民放心。同时,这也是每个公民最真实的迫切冀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