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情作业与素质教育挂钩,足可看出学校的良苦用心

(2008-08-26 13:32:38)
标签:

杂谈

亲情作业,能挽救素质教育吗?
姜春康 

        这个暑假,武汉市不少中小学,甚至大学都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亲情作业,虽然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目的一致,即让学生感悟亲情,孝敬父母,并学会生活自理。但这项实践作业却不受学生待见。 (据8月24日《家庭教育报》)


        将亲情作业与素质教育挂钩,足可看出学校的“良苦用心”来。但效果如何呢?许多中小学生都应付一下了事,有的甚至不屑,而大学生呢,则认为这项作业太幼稚。校方虽用心良苦,学生却认为“多余”,一些大学生更是认为学校把他们当成了小学生,此举收效甚微。数据显示,大部分高校的“一封家书”作业,约有九成学生没有坚持写下去。


        从武汉市亲情作业被忽视来看,充分说明学生德育教育缺失。这种现象,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则极容易造成漠视亲情、不守诚信、不懂感恩、自理能力差的表象。我想,学校的“亲情作业”比如每月一封家书,回家为父母洗脚等,都是基于此而考量。


       不可否认,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量化,更需要德育教育来“导航”。而现状是,素质教育一直喊了好多年,且不说执行如何,其刮起的旋风时常将人一激。一切以素质看齐,一切以素质为准星,一切为素质开绿灯,似乎成了人们默认的“潜规则”。在国产黑色幽默电影《疯狂的石头》中, 道哥一直将“素质”二字挂在嘴边,时常引发观众会心一笑。经典语“什么素质啊!”、“素质,请注意你的素质”更是被广为传颂。可见,“素质”这两个字的份量非常重。


       但,与素质教育并行的结果是,学生的书包并未变薄,书包的重量并未减轻,布置的家庭作业并未减少。这一切,都与应试教育的弊端相关。在不少城市的很多学校,都扛着“素质教育”的大旗招摇过市,行的却是应试教育的路,这种“嘴上开花,脚下挪步”的结构现状,让“素质”这两个字产生了某些异味。在“考考考,学生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导向下,学生的德育已经时常被遗忘在角落。

 
       如何将德育与智育“并驾齐驱”,而不是让智育单腿走路,如何用合适的方式,借助合适载体,将德育潜移默化在平时作为中,且让学生们接受并乐意去做,成为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旦将德育放到了形式主义的泥淖,即使愿望再美好,若没有很好的执行,只能是海市蜃楼的虚幻假象,对谁都没啥好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