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克新星冉冉升起
姜春康
10:3,3平后连胜7局,2007世锦赛亚军马克·塞尔比以梦幻般的结局,捧起了2008斯诺克温布利大师赛的冠军奖杯,潇洒、帅气!当塞尔比漂亮女友莱顿进入场内,两人拥吻的一刻,全场掌声雷动,排山倒海的欢呼令人羡煞!
这个24岁的大男孩,以“高傲”的方式问鼎,刷新着一项项记录:首次参加温布利大师赛便夺冠,且是自己首个斯诺克冠军头衔,成为19年来初登温布利便夺冠的第一人!同时,最后一局单杆141分的高分,刷新了自己139分的历史,同时追平了达赫迪的最高分!
本次大赛,塞尔比一直“踩着巨人的肩膀”拾级而上,成了名副其实的“逆转王”。3:5落后,最终6:5淘汰“台球皇帝”亨德利;3:5落后,最终6:5淘汰了战胜奥沙利文的“未来之星”马奎尔。
逆转,靠的绝不仅仅是运气;总是逆转,靠的一定不是运气。或许,我们从亚军斯蒂芬·李无奈的眼神和频频失误的进攻中,看到了塞尔比表现出的一种老练和辛辣。
“磨王”塞尔比,这是大家习惯对其的称谓。在前不久的斯诺克英锦赛8强战中,塞尔比和傅家俊两人“磨”出了世界纪录——单局耗时77分钟、打破电视转播纪录。“打球‘磨叽’、耗时间”,甚至有的主持人声称:“如果斯诺克全是塞尔比这样的选手,这项运动很快便会灭亡”,这样的不公平评价太不厚道,也与斯诺克这绅士运动的精髓相去甚远。
实际上,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平衡,这是一种战术,也是一种策略,这也是斯诺克的精华所在。在注重电视转播效果的今天,攻势台球更因观赏性强受到欢迎,奥沙利文一有超分基本会放弃比赛,汉密尔顿的即使败局已定也要殊死搏斗,这只是他们的风格。与之相比,塞尔比、艾伯顿这样的“磨风”显得另类一些。但这,并不妨碍斯诺克运动的观赏性,正如乒乓球中有崇尚防守的削球手而变得丰富一样。
球风和性格息息相关。8岁时,母亲就离家出走;16岁时,癌症夺去父亲生命;19岁那年他结了婚、生了孩子,但最终还是离了婚。这特殊经历让塞尔比显得成熟,其乐观、坚强,其处危不乱、逆境生存的精神,足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这让我们想起了丁俊晖。在本次2008斯诺克温布利大师赛进4强的比赛中,一颗软绵绵的黑球,轻轻地“倒”在袋口而不入,之后小晖精神倒了,倒在了懊悔球的失误上,像一个病夫一样一蹶不振。一颗不进的黑球,成为整个比赛失败的拐点,这样的心理素质显然离“大师”还有很远的距离。
只能在顺境中微笑,却不能在逆境中站起“逆转”,这并不是我们崇尚的体育精神。
喜欢一种体育运动,更多是喜欢一种精神,喜欢某个或几个明星。篮球因姚明而精彩,高尔夫因“老虎”伍兹而纷呈;网球因费德勒而精彩,斯诺克,因马克·塞尔比而纷呈。
期待这个“莱切斯特的小丑”,起舞弄清影,扶摇直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