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进路上】期待央视新闻联播泛起一池活水

(2007-12-09 14:06:11)
分类: 声音时评
期待央视泛起一池活水
姜春康
 

    央视主持人海霞与李梓萌分别于6日和7日晚亮相《新闻联播》,与她们搭档的是《新闻联播》资深男主播罗京。这也是继去年之后,央视新闻中心又一次用“新人”主持《新闻联播》。(详见12月8日《烟台日报》4版)


    央视《新闻联播》并非首次引入新人,2006年6月5日晚,李梓萌和康辉曾在《新闻联播》中亮相。央视这一看似细微的变化,在拥有13多亿,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观众心中,却似注入一池活水,泛起点点涟漪。

    《新闻联播》这个央视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每天伴随着观众成长。在电视节目频道增多,形式多样,节目纷杂,极力呼唤高质量电视节目的今天,《新闻联播》这个拥有全世界最广泛观众的节目,似乎一直沿袭着固有的沉稳、严肃、庄重风格,“几十年如一日”,并不随波逐流。

    从某方面讲,《新闻联播》在所有电视节目中的权威地位不可替代,其不仅仅是一档单纯的新闻节目,更多被赋予了国家宣传的政治公用,这个窗口彰显的更多是政治的严肃。进而言之,《新闻联播》的主播也不仅仅从事着简单的新闻播报工作,而是宣传中国,介绍中国的传播者,甚至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更多时候,我们不需看到主播其人,只闻其声便知其人,这就是《新闻联播》的魅力所在。

    社会在发展,新闻每天都在发生,纵向的深度拓展,横向的波浪式蔓延,这些新的境遇和环境都需要“与时俱进”的改变。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如何既保持《新闻联播》的严谨性、严肃性、权威性、神圣性,同时又不失国家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活泼和创新,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小小话题。

    海霞与李梓萌作为“新人”在《新闻联播》出现,立刻引起广大媒体的关注。笔者认为,之所以引起如此波澜,并非两人本身的原因,而是这个节目本身的特殊地位。毕竟,她们两人在央视其实也算“老人”了,海霞主持《晚间新闻》,因其笑容亲切、播报自然一直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这似乎注定给《新闻联播》带来新的血液;而李梓萌的《国际时讯》、《朝闻天下》等新闻节目清新、潇洒、大气,让观众感觉“如沐春风”。这些,似乎都是《新闻联播》同样需要的。毕竟,“墨守陈规”、一成不变的作风,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

    几十年如一日都是些老面孔,妇孺皆知,人人耳熟能详。这,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亟需装载“活力”的“新闻列车”。综观全国各地的新闻节目,都在引入新的机制,都在改革创新,其最大特点是增加了亲民性,关注民生的力量日益明显,比如黑龙江的《新闻夜航》、湖南台的《晚间》等新闻播放节目,都以活泼的形式和讲解风格诠释着新时代、新环境下的电视新闻。

    新闻是“易碎品”,今天的新闻,明天就成了历史。《新闻联播》增加新面孔“以老带新”,是种尝试,实际上也是创新。作为新闻的主播,是一面特殊的镜子,其承载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特点,而表现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一旦让观众审视疲劳,势必影响整个团队的影响力。“换脸”只是一小步,却可以从形式上做些改变和调整,继而在内容上大胆尝试,这必然会让《新闻联播》较以往更有活力。

    2006年,《新闻联播》给了观众一个惊喜,出现了康辉、李梓萌两位新主播,不过第二晚就换回了邢质斌和王宁两位老主播。如今,海霞的新面孔又出现了,让我们再一次感到一阵清风徐徐吹来。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优秀的,有个性的新闻播音员在《新闻联播》中“试水”,并持续地愉快地走下去。这,将是一直关注这个节目的中国观众的莫大福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