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声音时评 |
近一个月来,港城烟台市街头有四五十部公话被破坏;2006年1年间受损或被盗的话机上百部;而2005年底,在短短几天时间里,街头曾有80多部公话被盗。在港城街头,几乎每个话亭都遭到野广告的袭击。除了乱贴乱画,不少公话还有一个功能---"出气筒”(据《烟台日报》)
曾经如春笋般傲立街头的公话,如今已经辉煌不再,这种境遇不仅烟台市独有,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在以同样"波浪式"上演着。这种变化给人的感觉也许不仅仅是遗憾和悲伤。随着通讯网络的发达和手机等移动电话的蓬勃发展,公话逐渐被"冷落" ,地位日渐尴尬似乎正是意料中之事。
但由于市民的层次分布和消费水准差异,必定意味着公话依然会存在,依然要发挥其承担的社会服务责任。但袭击公话、在公话上乱贴乱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据了解,近年来每年无人值守卡式公话用于维修的费用都在80万元以上,这还不包括更换话亭的费用。部分市民公德意识的缺失不但影响了市容市貌,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从严格意义上讲,公话并不能称谓完全的"公共产品",其主要给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时,皆由几大通信运营商来运作。但公话行使更多服务职能的特性表明,政府在城市通信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公话的建立既具有市场性同时又有着"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由此可见,公话虽然不是标准的“公共产品”但同时是城市管理者--政府给市民的一种福利,同样意味着政府税收“反哺”给所有纳税人的一种“关怀”,公话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
从经济学上讲,公共产品的这两种特征决定了政府的供给或直接生产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公话的具体运作一般由大的通信运营商来具体执行,政府则起到了批准、规划、监督等作用,此时,政府成了城市居民的代言人,"呼吸与共",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方便和服务,都是为了城市环境硬件更美好。
除了对市民进行必要的公德教育外,进行法制宣传也必不可少。比如我国《刑法》就规定: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于“软环境”的构建,对于公共产品的保护,理应由政府行使监管和处罚的职能。从一个城市的公话被肆意破坏,我们足可以看到这个城市居民公德心整体标的,同时可以看到这个城市在管理上的某些漏洞。若不从根源上重视和解决问题,哭泣的将不仅仅是城市的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