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邹涛:中国房价见底的评估基数与标准

(2009-02-23 09:15:19)
标签:

房产

股票

房价

股市

中国

万人购房团

邹涛

万人团购网

楼市

见底

 邹涛: 中国房价会调到什么时候才真正见底?再跌去三分之一回归正常!

载于中国唯一一个由老百姓自己当家做主说了算的独立买房平台《万人团购网www.zoutao.com

       如果房价不回到现在2/3,那么中国5年后将会是今天的美国。作为普通老百姓,唯一能做、最简单的办法的就是准备好现金,等,等到有合适的团购价格,等到其自然见底在团结出手,千万不要盲目单打独斗去买房,老百姓只有团结才有安居乐业的希望,自己的血汗钱才不会变成负资产。

    我之所以用这个房地产商和政府都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字眼来做标题,是因为我实在看不懂有些人--股市大盘在6000点时有人叫嚣要到10000点,结果最后跌到了1600点.很多股民听信那些所谓的既得利益者的鼓吹被套惨,连棺材本都赔进去了. 

   一般来说,股市的表现会先于楼市半年时间。现在楼市刚跌了一点,刚挤了一点点泡沫,一些市民就恐慌,就想急着入市.完全忘记了07年的高位被套变负资产的痛了。那么,什么样的楼价才是合理的?中国房价究竟会调到什么时候才会真正见底?这个问题很多市民曾经问过我,其实很简单,而且是非常简单、非常科学的一个评估方式:

    科学评估任一地区房价的基数指标:

     评估当地的房价是否合理,会调整的到什么时候,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价格和时间的评估基数指标与节点。首先时间和价格是以2003年国家住宅全面商品化开始的。即我们评估房价是以2003年的价格为基数。然后结合每年的经济增长幅度、物价、通货膨胀等指标,每年约5%-10%左右。事实上,在国际上,房地产行业的正常增长是每年5%。中国比较特殊,我们把她的增长跟国外比翻倍,每年增长为10%。

   得出科学评估任一地区房价的基本公式:

   假设深圳2003年的商品房均价是5000元/平米,那么到2008年科学合理的正常增幅应该是:5000元+500元/年X6年=8000元/平米。

    那么,为什么前两年房价会翻番甚至成倍地增长呢?这就是不正常的,也是违反市场规律的人为推高,而且是在政府支持下的少部分人的炒高行为,既然是人为推高,就说明其已经脱离实际本价,有大量的泡沫,是泡沫就终究会破灭,然后恢复正常。只有这样,这个行业才会健康。那么,这个泡沫究竟什么时候破灭?时间会证明一切,目前来看,中国的经济基础根本无法支撑被如此人为推高后的房价。就象股市6000点时那些上市公司的业绩无法支撑高高在上的虚高股价一样。所以,在此我建议大家一定理性一点,再理性一点。无论是买房子还是卖股票。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独立买房平台,作为普通老百姓,唯一能做、最简单的办法的就是准备好现金,等,等等到有合适的团购价格,到其自然见底再团结出手,千万不要盲目单打独斗去买房,老百姓只有团结才有安居乐业的希望

     事实上,在我们这个一切由老百姓自己当家做主的《万人团购网www.zoutao.com》上,虽然我们公布了深圳政府批准的全部119个在售团购楼盘,但我们严格地依据了这个评估指标,对于那些价格太虚高的的楼盘,即使有100人以上报名,我们经过评估后,如果发展商给我们的团购价格不在合理的位置,只给一点点小折头,漫天要价,即使有市民要买,我们都不会组织团购的,而且会通过内部的沟通平台告知广大市民持币观望。一切因为,我们是中国唯一一个由老百姓自己当家做主说了算的独立买房平台,我们始终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的,始终要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负责!

 

   

下面是一组股市的数据:

2008年03月28日这一周成交30822万手。当时点位:3600点--你当时不认为3600点很高吗?

2008年12月25日这一周成交35520万手。当时点位:1844点--你当时认为1800点很低吗?

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心理存在一种严重跟风现象,这是变态的一种表现。

 

 中国的股市已经跌到只有最高点的30%,这都不算经济危机。还说有泡沫,房价才跌10%就说开发商跳楼了。美国已经跌了50%以上了才发现不行了。

 

总结:该涨的不涨,应该跌的不跌。中国人如果用这种想法做事绝对做不好任何的事情。如果房价不回到现在2/3,那么中国5年后将会是今天的美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