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纪实邹涛民生观察三年不买房行动 |
分类: 邹涛民生与公益系列 |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善哲
一场由民间发起的“不买房行动”与持续走高的房价之间的博弈,正在深
圳上演。
一张迟来的“檄文”
4月27日,苦心酝酿之后,邹涛在奥一网论坛发表了《深圳市民邹涛关
于发起“不买房行动”致全社会的公开信》。这是一张迟来的“檄文”。
2005年年底,在一个沙龙活动上,有市民向邹涛提议,应该对当时迅
速上窜、让民众无所适从的房价问题发表一封公开信,质疑一下。这个提议被
邹涛记在心上,却并未立即实施。“因为当时市政府正连续出台调控措施,我
想应该缓一缓,等候调控的结果。”邹涛说。
等候的结果却是2006年一季度,深圳商品住宅价格的飞涨。据深圳市
国土房产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深圳关内的房价已突破1万元/平方米。
于是,邹涛的公开信横空而出。在公开信中,邹涛严厉抨击了近期深圳上
涨的房价。他呼吁,不要再坐视不理虚高的房价,要付诸行动。“我再一次强
烈呼吁并号召广大市民,深圳楼价一日不降到市民可以接受的程度,我们就坚
决不买房;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在近3年之内不要买房,您要做的,只需要
持币观望,等待就可以。”
第二天,邹涛在奥一网特地开辟了一个“不买房行动”的博客,并介绍了
3种参与“不买房行动”的方式:在博客签名,致电邹涛本人,或发电子邮件
。公开信引发的热烈反响出乎邹涛的意料。不到6个小时,该文的点击量就达
到了1717次,并以“网络速度”被转贴在各大网站。
一位女士在电话里告诉邹涛,她以邮件和电话的方式,至少转发和通知了
200人。而另一市民在短信中说:“把你的公开信在网上转发了N遍,脖子
都酸了……”
邹涛的市话通和手机几乎没有一刻停歇。待机时间达2-3天的市话通,
不到两小时电量就会耗尽。邹涛不得不把充电器插上,边充电边接听。邹涛每
接一个电话,都会表示感谢,然后询问对方“你们那里的房价怎么样?”大多
数人在电话里向邹涛表示支持,并提供建议。
从网络到现实
5月3日,深圳房交会开幕。这是一个以促进房地产买卖为目的的展会,
但邹涛决定把这里当做“不买房行动”从网络延伸到现实中的第一个阵地。
下午1点半,邹涛怀揣着10盒“不买房行动”的名片,进入房交会现场
。名片是一个私营企业主为邹涛专门设计并免费赠送的,上面印有“不买房行
动”的简介、邹涛的博客地址和联系方式。邹涛给路过的人散发名片,请求他
们在“不买房行动”登记表上报名。
“多一个人支持就多一份希望。”邹涛对每个驻足的人不断重复这句话。
他还将公开信递交到参展的开发商代表手中。按照邹涛的最初设计,这是“不
买房行动”的第三个步骤。
在发出不买房倡议的公开信之后,邹涛的第二个行动,是给房地产开发商
们也写了一封公开信。在这封公开信里,邹涛指责房地产是“一个暴利行业”
,并追问“有哪个开放商敢公布房地产开发的成本?”这封公开信指明要北京
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以及万科董事长王石接收。
在5月3日的房交会现场,邹涛还将一份写给政府部门的公开信交到深圳
市国土局局长张士明手中。邹涛提醒深圳市国土部门,新近出台的《关于稳定
房价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如果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将
有可能导致市场供求的紧张,反而成为新一轮房价上涨的催化剂。在这封信中
,邹涛向市政府提出了具体要求:尽快落实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在“居
者有其屋”方面承担起政府的责任。
从深圳到全国
让邹涛意想不到的是,“不买房行动”已经冲出了深圳,烧到了全国。
“我们要做的只是把口袋里的钱往后花3个月,房地产商自然会考虑我们
的问题。”这是广州网民陈家洛的声音,他号召广州市民在“五一”黄金周期
间不看房、不买房。
同样的呼声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北京、上海、杭州等高房价城市成为网
上言论直指的目标。而根据4月下旬《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合
作的一项调查显示,79.1%的人支持“不买房行动”。
“不买房行动”显然触及了隐藏在社会深处的某根敏感神经。
然而,对此次民间自发的“不买房行动”,深圳地产界的一些人士并不掩
饰其不屑。一地产研究人士称,深圳的房地产市场本质是供求紧张问题,“这
种呼吁在情绪方面的发泄重于实际价值”。更有开发商说,这些参与不买房行
动的人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因为他们根本买不起房子。
5月8日,邹涛公布了最新的活动参与人数数据——16317人,其中
深圳地区11264人。“不管怎么样,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响应,说明这是一
种普遍的社会情绪。”邹涛说,“这次行动已经成功了一半。”
公民意识与公益感
很少有人能想到,一直以平民斗士形象出现的邹涛,其职业是经营一家从
事高尔夫球品牌推广的公司。他同时还是“深圳市停车场涨价收费听证会”消
费者代表、“深圳市数字电视收费听证会”消费者代表、“深圳市新版购房合
同听证会”消费者代表。这些听证代表的红色聘书整齐而醒目地摆放在邹涛办
公室的橱窗里,聘书下面是高尔夫球杆样品。
理论上,那些富有的发展商是他的目标客户,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益行为
。他说:“肯定是要得罪人,问题是得罪大部分的人,还是得罪小部分的人。
”
邹涛说,如果还有人质疑他发起“不买房行动”的动机,会令他非常伤心
,“如今在网上批评的人、骂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愿意主动站出来,付诸行
动。”
他深知“不买房行动”蕴含的风险。事关民生,事态可能会轻易地被某种
群体性情绪挟裹。他为网上偶尔出现的一些过激言论深感忧虑。因此,当有人
提议与他一起前往房交会现场散发传单时,他婉言拒绝。“这是我个人的行为
,我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摘编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网络起哄”只能铩羽而归
■乔新生
“联合抵制”一词源自19世纪80年代在爱尔兰的一场土地纠纷,佃户
们联合抵制为一位农场主耕作土地。消费者在网络上发起的“不买房行动”虽
然也是联合抵制,但是不可能产生任何效果。这是因为,房地产开发商并非处
于孤立地位,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有关部门、贷款的商业银行和按揭贷款购买
房屋的消费者形成了共同利益。这个共同利益如此强大,以至于普通的消费者
难以撼动其优势地位。
首先,当房地产开发商感觉房屋销售受到影响之后,他可以很快地将风险
转嫁给商业银行和地方有关部门,商业银行为了防止出现呆坏账,必然会更紧
密地与房地产开发商联系在一起,而地方有关部门为了地方利益,也会通过各
种方式减轻房地产开发商的负担。实际上,在我国现有的房地产开发各环节中
,商品房开发商获取的利润最多,但是承担的风险最小。“不买房行动”对房
地产开发商来说不可能产生任何影响。
其次,民间的自发抵制活动,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有关部门的
决策。但由于他们与房地产开发商存在很大的利益关联,所以,是不会轻易改
变自己的房地产政策的。正因为如此,虽然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平抑房地
产市场价格,但效果甚微。
第三,对于那些按揭贷款购买房屋的消费者来说,在内心深处也不希望城
市房地产价格下降,因为这意味着自己购买的商品房价格将会大大“缩水”,
甚至意味着今后将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现代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发泄自己情绪的场所,但是,试图通过“网络街头
政治”,达到某种经济目的,成功的概率将会很低。联合抵制今后可能会多起
来,但那是在地方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之后才
能产生实际效果的社会行为。在现有境况之下,联合抵制的结果,只能是消费
者铩羽而归。
(摘自《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