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洲)”“岛”同源初探

标签:
教育历史收藏图片文化 |
分类: 杨加深随笔 |
“州(洲)”“岛”同源初探
杨加深
对于“州”字,《说文》云:“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诗》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畴也。各畴其土而生之。’”五代徐铉等注《说文》曰:“今别作洲,非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水中可凥(居)者曰州,凥各本作居,今正。……。诗曰‘在河之州’,《关雎》文,证州之本义也。一曰州,畴也。以叠韵为训。……此说州之别一义。其实前义内可包。”
对于“岛”字,《说文》云:“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从山鸟声,读若《诗》曰‘茑与女萝’。”《集韵》“或作隯。”见张衡《西京赋》“长风激于别隯”句。亦作嶹。
《说文》等工具书中对“州”“岛”二字的诠释非常到位,在现代汉字中,“州”“洲”“岛”三字更是分别表示不同的字义。但在造字之初,三者却是同缘关系。“州”“洲”之同源不必多言。“洲”乃是后人不知“州”中之“川”亦为水而加水(氵)旁为之,其字义也本无《说文解字注》所谓“俗乃别制洲字,而小大分系矣”的分工。今之地名中,仍有大小不分之痕迹,大者如“九州”,小者如“橘子洲”即是。而州(洲)是水中陆地,岛也是水中陆地,故从字义上看,同源无疑。
从字形上看,甲骨文中有“州”而无“岛”,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州”,都是水中陆地之形,即便现代楷书中的“州”,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川(江河)”中的小块土地的样子。“岛”字却极为后出,直至《说文》中才收录。那么,造字之初的人们用哪个字形表示“岛”呢?
在出土的《戉(越)王州(朱)句(勾)矛》和《戉(越)王州(朱)句(勾)剑》中,都有一个造型独特的“州”字,从鸟在州上,一幅活脱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生动画面。实际在该字中,州亦声,鸟亦声。
从字音角度分析,关于“鸟”字的古代读音,《唐韻》注音为“都了切”,《集韻》《韻會》注音为“丁了切”,可见其原来读音与“屌”同,后来为了避讳才改为如现代读音的。《水浒传》第三五回:“不换便罢,没可得鸟吓他!”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一七:“大学士万安老而阴痿,徽人倪进贤以药剂汤洗之,得为庶吉士,授御史。时人目为洗鸟御史。”其中的“鸟”读音即“屌”,以“鸟”字代替,也是为了字形上的避讳。“岛”之上古韵母在“幽”部,其异体字“隯”“嶹”和由“岛”作声符的“捣(俗作擣)”字之声旁——“寿(夀)”可证。而“州”的上古韵也在幽部,根据钱大昕氏“古无舌上音”声母演变规律推断,其上古声母亦为d类舌头音,又由《说文》中“州”“畴(疇)”互训及“酬”之异体作“醻”可知,“岛”和“州”在上古也是同音字。
由《戉王州句剑》之字形可见,其下的“州”形已经与“山”相近。在结合上述字义与字音的综合分析,笔者推测,这个从鸟在州上的“州”,很可能就是《说文》中“岛()”字之来源。若此推论成立,则造字之初“州(洲)”“岛”本为一字,后来因为字义上的分工需要,才一分为二乃至为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