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读“尼”“丘”二字疑《史记》孔子名字说

标签:
教育历史收藏图片文化 |
分类: 杨加深诗词 |
七律:读“尼”“丘”二字疑《史记》孔子名字说
杨加深
象形篆字道来由
一望尼山最似丘
尼会双人依更昵
峰排两座正相侔
仲尼名得非圩顶
史记言虚不对头
哪有这般蹊跷事
未闻司马到春秋
注:
1.《说文》:“尼,从后近之也。从尸匕声。”孔鲋《小尔雅》:“尼,近也。”“尼”之古形从尸(人形)从匕(人形)会意,象二人亲昵的样子。本义为亲近、亲昵,后作“昵”。
2.《说文》云:“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 《广雅·释丘》:“小陵曰丘。”其甲骨文字形,象地面上并立的两个小土峰。本义是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岳”字古文作“岳”似山外有丘之形,山外非真丘也,因远而似丘故,后变形声字作“嶽”,而姓氏中仍作“岳”。
甲骨文中的“丘”
甲骨文中的“岳”
3.《史记•孔子世家》说:孔母颜氏“祷于尼丘得孔子”。又云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说:“圩言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