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刺(刾)”

标签:
教育历史收藏图片文化 |
分类: 杨加深随笔 |
说“刺(刾)”
杨加深
近日颜鲁公《祭侄文稿》中“刾史”二字,因被误读而网火。人皆知其误,却不知其所以误。略述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刺”字,甲骨文本作“朿”,木芒也,象木之有刺者,象形。后从“朿”从刀(刂),“朿”亦声,乃会意兼形声字。战国简帛书中,讹变为从“夹”从“刀”之“刾”,此后汉隶魏碑唐楷中多见用,因后出,演为“刺”之异体。
朿(刺)
考诸古韵书可知,“朿”“夾(夹)”声韵均异,唯同为古入声耳。“朿”为古齿音精组(精清从心)清母字,今多读为z、c、s。读z者如“棗(枣)”“责(篆书从贝朿声)”“渍”,读c者如“刺”,然也有读如j者如“棘”。此正是前人总结精组声母后来分化为z、c、s与j、q、x之依据。
“夾(夹)”为古牙音见母字(见溪群),故从“夹”得声者,今之声母多读为牙音g、k、h与j、q、x二类,读g者如“夹(ga)肢窝”,读j者如“颊”“荚”“郏”“浃”“铗”“蛱”“唊”,读q者如“唊(又读)”,读x者如“侠”“狭”“挟”。
陝(陕)西之“陝”从二“入”,“夾(夹)”从二“人”,本非同构,《字鑑》卷五、《隶辨》卷三已指出。然古人已混同。如“陕(或作‘峡’“硖”)”。按,古文献中之“荆陕”,乃荆州别称,或作“荆峡”“荆硖”,此“山”“阜(阝)”“石”三旁义近可互替之故,中间不应点断。《高僧传校注》中误断句为“坐镇荆、硖”(硖、峡同陕),误。
“刾”之为“刺”,当与声无关,纯系形讹所至。从夹从刀会意,若勉强诠释,义或为刀之狭者(夹古同狭)乎?
言其为形讹,乃后世人不明“朿”之篆形所致。“朿”之甲骨金文字形,本与“夾”“來”迥异,然隶变之后则形近。故《说文注》中说弘农字中“陕”字有从“來(左阜止右來)”者,“來”“夾”又形近,故由“刺”渐讹为“刾”。
“朿”形最早,“刺”形次之,“刾”晚出,可知“刺”为正字,“刾”为异体俗字。颜真卿书《干禄字书》中写“刺史”不写“刾史”,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