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影低成本新锐导演左右票房类型片杂谈 |
分类: 娱乐评论 |
[《左右》在预料中地失利于票房,这俨然已经成了一个死结问题:难道中、低成本(300-1500万之间的概念)电影,和那些纷纷在海外得奖的第六代导演们乃至之后的青年导演的心血之作,一面对中国观众,就成了票房毒药?]
《左右》:导演王小帅,投资400万左右,拷贝90个,首周票房60万,并被院线立马残酷下映。
《孔雀》:导演顾长卫,投资1000万左右,票房1200万,创下文艺片的至高点(太阳照常升起,虽有2000万的票房,但是部投资8000万的奢侈文艺片)。
《三峡好人》:导演贾樟柯,投资800万,仅长沙两天票房1400元来说明,并次日立马成为黄金甲的票房殉情品下映。
《世界》:导演贾樟柯,投资800万,上映两周总票房100万。
《图雅的婚事》:同为金熊奖护身,导演王全安,投资800万,票房约4万左右。
《青红》:导演王小帅,投资1000万,票房不到400万。
《绿茶》:导演张元,投资近1000万,100多个拷贝,票房200多万收场。
《我叫刘跃进》:导演马俪文,投资550万,票房近2000万,刘震云的粉丝带动不少票房,创造了一个小至高点。
《PK。COM。CN》:导演小江,投资430万,票房30万,惨淡收场。
《一年到头》:导演王竞,投资200万,50个拷贝,票房过280万以上,故事口碑不错,票房小有突破。但片方仍然是亏本的。
……
更有甚之,贾樟柯、王小帅、王全安、田壮壮被称为“内地零票房”四大导演。
为此,我瞎说几些观点:
1、一个讨巧的好故事。好故事在中国不代表票房,烂故事也一样有大市场(这取绝对制片公司运作与导演号召力)。讨中国观众口味之巧,那么非娱即乐,这是必要元素,逃不过的。大部分中国观众不会选择花钱去电影买“罪”受的,那只是一部分精神白领们的爱好,小众。但是娱乐的概念很宽,娱乐不仅指搞笑/黑色幽默,还包括青春/时尚/动感/生活等轻松话题。没有这个前提,后面的所有都是扯淡。我是这样认为的。
2、一个相对专业的制片团队。专业的制片公司与投资公司进入,总之最终必须是公司行为运作,而非个人独立电影。新锐导演在没有找到这样的婆家时,都是远没到出头之日。但即使找到了,也不能说等着名利双收了。
3、宣传与营销必须进入制片预算,并要占到制片成本的30%。这是需要投资人/制片人认识到的电影制片基础理念。电影绝对不是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东西,电影的本质和卫生纸没什么区别,都是一种产品,都需要经过包装投入市场卖出钱来。如何吆喝?如何卖喙头?专业的宣传营销人员进入,对影片市场生死将起到关键作用,导演们也必须意识并放下自己的清高。
4、院线发行需要策略。拷贝洗得越多,并不代表票房风险越降低,反而,对于低成本和文艺片,这可能更加雪上加霜。中国票房现在一年大概能承受三部左右1000万投资的类型文艺片持平收益。而所谓一直呼吁中国形成类型片如文艺片院线,但这门生意人帐算得更清,可幸的是像星美\万达等优质院线还是已经意识与试图作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