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解】对于言必信行必果的理解
(2016-10-21 22:33:46)
标签:
济宁学院第二附小 |
分类: 杂文随笔 |
对于言必信行必果的理解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注释】 ①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shāo)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做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国君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士了。”
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硁硁然小人哉,即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一个人讲究信用必须有所选择。很多人有时候喜欢吹牛许诺,许完诺就得践行诺言,就像郭冬临演的一个小品《有事您说话》,吹完牛让自己陷入困境。还有的出于一时气愤热血上头,应诺受欺负的朋友要一起去把吃的亏找回来,站场去打架。这样的讲信用非但不是被人推崇的,反而是我们要抵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