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枣庄安阳故城与枣庄高姓

(2011-12-06 11:30:38)
标签:

杂谈

山东枣庄安阳故城,位于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北倚安阳山,南接北安阳村,是枣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阳故城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兰陵县,《史记》有“春申君以荀况为兰陵令”之语。安阳故城遗址曾发现大量的楚国蚁鼻钱币,与历史记载十分吻合。据历史学家考证,安阳故城是西汉东海郡新阳侯国遗址。但是楚鼻的出现,证明安阳故城在西汉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城邑。班固的《后汉书 卷十五下 世系表》有载:“(东海郡)新阳顷侯永,鲁顷王子,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五月戊子(农历五月初一)封,侯级嗣免。”鲁顷王之子刘永受封为新阳侯后,在其封地建造新阳城,东汉时新阳侯国被废除,并入了承县。承县,标准的写法是氶县,明清时改称峄县,即今枣庄市南部。

峄县的历史名称变来变去,比较复杂,时而叫承县,时而叫兰陵县,时而并设承、兰陵二县。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峄县篇介绍:“峄县……春秋时鄫国。汉为兰陵、氶二县地,属东海郡。后汉因之。晋元康初,置兰陵郡,治氶城县。刘宋及后魏因之。隋郡废。开皇十六年,置鄫州。大业初,州废,改氶县为兰陵县,属彭城郡。唐初,复置鄫州,又改兰陵为氶县。贞观初,州废,县属沂州。宋因之。金明昌六年,复改氶县为兰陵县。贞祐中,改属邳州。兴定中,又置峄州治焉。元初,以州属益都路。至元二年,以县省入州。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改今属。”

    清乾隆四年校刊的《峄县志 山川考》记载:“(峄)县又西五十里曰安阳山,其前有安阳城遗址,迤东为羊栏山,是多银,麓有二洞,相传为昔人开采处。东部连接尚庄山,赤名西暨山口,旧时这里是南北孔道,其上有村落,山民多植山果杂树,每逢深秋,果实累累,挂满枝头,枫叶满山,一片映红,清幽静谧,风景宜人。东北数里有黄鹭山,山西侧有一大峪,俗称公狼峪,过去常有狼群出没。山后面又一小山,名曰横梁涧,涧中巨石层叠,狼牙交错。”《峄县志 疆域沿革考》又记载:“新阳,汉县,其地不一,叶氏以为即安阳城,去县四十里。”峄县志的《古迹考》还载:“新阳国,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封鲁顷王之子刘永为新阳侯。新阳侯,在其地建新阳城,故城在西北四十里,今安阳城。”同时又记载:“续考古录谓新阳即今安阳城。”

    《汉书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载:“东海郡,高帝置。莽曰沂平。属徐州。...新阳,侯国。莽曰博聚。”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上,东海郡有“新阳(侯国)”,即是此地。由《西汉时期东海郡徐州刺史部疆域图》,可知东海郡的“新阳侯国”处在今枣庄市境内。新阳侯国周围有昌虑侯国、建阳侯国、建陵侯国、阴平侯国和戚县、承县等。由《东汉时期徐州刺史部疆域》看出:在东汉时期新阳侯国,同建阳侯国、建陵侯国一起并入承县,此时承县境域开始扩大。江苏省东海县尹湾汉墓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西汉末年东海郡有“新阳侯国”。1994年在江苏省东海县尹湾村西南一人工堆积的高岭上,考古专家们发掘六座汉墓,在6号墓中出土不少木牍和竹简。在这些竹简中,有《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等文书档案记录,根据出土的简牍释文发现西汉末年东海郡下辖十八县、二邑、十八侯国。在这十八侯国中,位于今枣庄市地区的就有:昌虑侯国、阴平侯国、新阳侯国、建陵侯国、建阳侯国、山乡侯国等。可见其中的新阳侯国确实是存在的。这些记载与古城位置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现故城遗址已被北部群山环抱,北部群山顶部到处都是汉代墓葬。通过以上记载可知:现在的安阳故城即是汉代的新阳城。依据陶器残片等遗存无来看,它的始建年代也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城邑,到了汉代才形成侯国。

枣庄高姓人口众多,主要有北安阳、渴口、南沙河、东鲁、羊庄高村等分支。北安阳,就在安阳故城南。枣庄多支高姓都传说,祖先来自山西太原,明初迁入当地。但是,北安阳村于1962年曾经发动当时的峄县、滕县(均属今枣庄市)两县高姓续谱,否定了明初移民一说,认定北安阳村是枣庄高姓世代祖居地,并根据各支碑记资料理清了枣庄高姓自明初以来的世系。据参与当年续谱工作的高照典老人回忆,否定明初移民一说,认定北安阳村是枣庄各支高姓的祖居地,除了北安阳高氏祖坟在明初之前就形成了相当规模、不可能是明初才迁来等证据外,关键的证据就是在山亭(原属滕县)东鲁高氏祖坟上发现了一块明朝的阴碑,上面清晰写着“祖居土城,由峄迁滕,长支南沙河,四支东鲁”。这块碑记,表明滕县南沙河、东鲁两支高姓,均是由峄县土城(即安阳故城,因为由夯土筑成,当地人俗称土城)。而“长支”、“四支”之语,“二支”、“三支”去了哪里没有说明。北安阳高姓坚持枣庄高姓世居当地,又说枣庄高姓自汉朝灭亡后就占据了安阳故城。枣庄高姓世居当地没错,但是这个“世居”应该有一定的历史长度,不能硬接汉朝新阳侯国的历史。因为枣庄各种高姓除了羊庄高村一支是蒙古族高姓外,均宣称自己是“渤海郡”、“渤海堂”高氏。渤海高氏真正形成规模和势力,始于北魏时期,得益于高湖、高允、高肇等人的推动。因此,北安阳高姓于汉朝灭亡后就占据当地的说法就站不住脚。

枣庄高姓人口具有明显的鲜卑人特征,眼睛细长、身体多毛,且保留了北朝的一些语言特征(如称父母为“爷娘”,有《木兰辞》“爷娘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为证),又世代宣称属于渤海堂高氏,与北齐皇室高氏具有重合性。虽然李百药的《北齐书》说,北周灭亡北齐后,大肆屠杀北齐皇室高氏。但是由于北周灭亡北齐四年后就被隋朝所取代,北齐高氏有相当的人口存活下来。高路加教授编著的《高姓全史》根据《北齐书》等历史资料推测高欢子孙存活下来的仅有三人:高彦理、高仁英、高仁雅。其实不然,根据北齐武成帝高湛曾孙、唐朝和州刺史高玄景的墓志,高湛第三子高廓并没有被杀死,而是被授予“周上大将军,巴东郡开国公,龙州刺史”。北周朝廷所杀的主要是后主高纬、任城王高湝、安德王高延宗等人及其子嗣,因为这些人曾经称“皇帝”或被“皇帝”或者。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及其《续编》,收录了几方自称高欢或高洋后代的墓志,如高承金。这些墓志是唐人所刻,距离北齐灭亡时间不长,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小。北齐皇室高氏除了高岳——高士廉这一支旁系外,嫡系分支都不再明晃晃地宣称自己是“渤海條人也”,而是委婉地说“其先渤海人也,后居邺,今则为安阳人也”;或者直接以现居住地为籍贯,如高玄景墓志即称“大唐雍州万年县大明乡遵义里故使持节、和州诸军事、和州刺史齐国高玄景”。

枣庄的安阳故城,如果确是西汉“新阳”侯国遗址,为什么不叫“新阳”故城而叫“安阳故城”呢?枣庄古代的名称纷繁复杂,但历史上一直没有“安阳”这个地名。笔者认为,“安阳”一词很有可能是高姓带来的。北齐皇室高姓,主要居住在晋阳(太原)、邺城两地。晋阳是北齐高氏的大本营,邺城是东魏、北齐的都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发兵讨杨坚兵败自杀,杨坚下令焚毁邺城,并徙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及邺民于邺南40里之安阳城,安阳城遂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从此,邺城就被安阳所取代。留在邺城的北齐高氏后裔,也被一同迁到了安阳。从此,“安阳”就成了北齐高氏的集体记忆。在新朝代,宣称自己是以前某朝皇帝的子孙,应该是朝廷比较忌讳的。所以唐朝高欢后裔的墓志多隐晦地说“今则为安阳人也”。枣庄的安阳村、安阳山、安阳故城的得名,应该与此有关。枣庄高姓祖先来自山西太原,是渤海高氏又有鲜卑人特征,再从安阳迁到枣庄土城,可能是北齐高氏遗族后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