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城四名青年志愿者贵州支教传播爱心

(2006-12-04 01:06:50)
分类: 转载
聊城四名青年志愿者贵州支教传播爱心

图一:从学校到乡政府需要好长的路,很累,但他们很快乐

2005年11月,聊城市四名青年志愿者顾兰顺、陈之海、黄振亚、张之胜,在徐本禹精神感召下,远赴贵州本禹希望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他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在千里之外忍受着孤独,节衣缩食去帮助贵州山区的贫困孩子。他们和徐本禹一样把山东人民的真挚爱心和奉献精神播撒在了贵州山区,用足迹和汗水书写了山东人的大爱胸怀。
拿出自己的补贴救助山里娃娃
2005年初,徐本禹被评为“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他的家乡——山东聊城援助建设了贵州大方县本禹希望小学。2005年10月,共青团聊城市委从70名报名者中选拔出4名优秀青年志愿者——顾兰顺、陈之海、黄振亚、张之胜。
聊城四名青年志愿者贵州支教传播爱心

图二:刚到本禹希望小学的时候,就和孩子们相处的十分愉快了
  顾兰顺,27岁,冠县清水镇联校语文教师;陈之海,23岁,聊城大学生命科学院学生;黄振亚,23岁,聊城大学数学系专科毕业生;张之胜,23岁,聊城大学教育系专科毕业生。在组织上没有承诺任何优待条件的情况下,他们带着山东青年所具有的慷慨、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命,于2005年11月10日踏上了赴贵州为期一年的支教之路。
  看到许多孩子上不起学,他们就节衣缩食拿出自己的生活补贴来救助当地的贫困学生上学,其中顾兰顺救助了6名、陈之海8名、张之胜7名、黄振亚6名。
  支教志愿者在贵州的生活是相当困苦的。他们挑水要走着崎岖的山路,到离学校2里以外的一个山脚下去取水。山区的新鲜蔬菜是特别贵的,因为那里根本不生产新鲜蔬菜,四名志愿者每逢周末才能走着山路到距离学校15里以外的集市上买菜,他们专买一些特别便宜的蔬菜回到学校来吃,并且这些蔬菜要吃一周的时间。在冬天,贵州山区是湿冷的天气,有时近一个月就没有一个好的晴天,他们的心情很压抑。不过,志愿者们和学生在一起上课,眼里有了这么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心情就会马上振奋起来,用他们最好的心情去给孩子们上好每一节课,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任意驰骋。看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那种努力程度,志愿者们从心里感到欣慰。
聊城四名青年志愿者贵州支教传播爱心

图三:给学生发衣服
  将孤苦小女孩带回山东抚养
  顾兰顺在四名支教者中年龄最长,也是支教小组的组长。他有一个温馨而又忙碌的家庭:在农村生活的年迈的父母、在中学任教的工作繁忙的妻子、两岁多的既不懂事又需要照顾的儿子。他爱他的家人,本来他可以在家里尽享天伦之乐,但是他认为山区的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更是让他感到大山深处更需要关怀和帮助!
  支教生活开始后,他一边合理分配志愿者的教学任务,协助校长管理学校工作,一边担起了六年级毕业班班主任及六年级语文及思想品德、英语和四、五、六年级的体育和三年级语文学科等科目教学工作的重任,时常一天上7节课。
  2006年4月,他带领并指导的六名学生参加大水乡小学生作文竞赛,其中有三名学生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六年级学生在全乡小学生毕业水平测试中,语文综评获全乡第二名,本班的罗莎同学获得总分、语文单科两个全乡第一名,黄雪娇同学获得了语文单科全乡第二名。三年级学生,由原来期中测试全班没有一个及格的到在期末测试中有23人及格,最高分达到了87分,及格率达到60%以上,及格率达到了全乡最高。
  一年来,经他联系让因贫困得到救助而安心上学的孩子就有300余名,救助金额合计达20000余元。
  在家访过程中,顾兰顺结识了学前班的一个小女孩名叫陈体玲,今年7岁,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弃家出走,撇下了他们姊妹4人,因为他们的父亲不能也毫无能力来照看他们,再加上他们的祖父去世、祖母年迈,几年前就把其中的两个孩子送给了别人,只剩下小体玲和一个姐姐与她们的祖母生活,小体玲的生活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顾兰顺萌生了将小体玲带到山东老家去供她成长、读书的念头,征得小体玲祖母和组织上同意后,小体玲被带回山东生活、读书。“孩子读完大学后,愿意回贵州、还是留下来,我都不会阻拦。”顾兰顺说。现在,小体玲已在顾兰顺的家里适应了山东的生活,快乐地成长着,在学校里并表现得热爱学习、活泼可爱了。
  爷爷去世,他却在翻山做家访
  23岁的陈之海在2005年9月刚刚考入聊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专升本,当他得知聊城团市委招募赴贵州支教志愿者时,他毅然向学校领导申请休学一年,经过了层层选拔后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赴贵州支教之路。
  陈之海任教的是五年级的语文和思想品德、英语、自然等科目,并担任了五年级的班主任,在开始上课之前他对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考试成绩太让人吃惊了,最高分只有72分,最底分才13分,平均成绩37分,及格率只有10%。那时侯他才真正发现了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是多么的沉重。
  一年来,他所教的孩子里面也出现了好多的优秀学生,樊敏同学写的关于他们支教老师的作文《心中的歌》获得大水乡小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毕节地区小学生作文竞赛优秀奖;樊婧梅同学的作文《无尽的爱》获得大水乡小学生作文竞赛三等奖……这样的成绩在大水乡以前从未有过。
  在做好支教工作的同时,陈之海还从聊城引进了好多的种子到贵州,有玉米、黄瓜、番茄和一些叶菜类的蔬菜,在他们四人支教结束回家的时候叶菜类的蔬菜已经长了出来,而且长势十分的好,玉米的长势也比较的旺盛,新品种的引进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称赞。平时他们四人还帮助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比如说种马铃薯、玉米、大豆、烤烟,等等,把懂得的农业技术传授给他们。
  陈之海的爷爷2006年春节前夕因病去世,直到2月14日,陈之海才得知这一噩耗。“之海和他爷爷感情很深,我们没告诉他,怕他分心。”陈之海的父亲陈义华说。
  春节期间,陈之海和张之胜留在了大山里做家访、搞调查。“爷爷去世的时候,我正在结束家访返回学校的山路上。”
陈之海悼念爷爷的文章中写道:“爷爷便秘,我就用手给他抠……支教临走前,爷爷在病床上说,‘为了看到你回来,我再活上一年。’可是,我却没有见爷爷最后一面。”
  支教志愿者张之胜的家里生活比较拮据,2004年专科毕业后一直在乡村小学代课。当他知道要招募赴贵州支教支援者时,他积极报名,入选后就毅然告别了患病的母亲和年迈体弱的父亲赴贵州支教。
  张之胜说,“山里的孩子更需要关爱,也许我们的付出可以让他们的人生发生改变。”
  帮助当地小学建起医务室
  2005年9月刚刚大学毕业的黄振亚,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带着一颗炽热的爱心来到了贵州山区。
  初到本禹希望小学,黄振亚担任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同时负责四年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孩子们由于长期呆在山里,很少有和外界交流的机会,学生见了陌生人时,往往很腼腆,很害羞,针对这一情况,他当时想了很多办法,多和学生们交流,谈心,去孩子们家家访。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黄振亚的心震撼了,他心里流过一阵以前从来没有过的酸涩。
  黄振亚说,山里的孩子有着城市孩子无法企及的毅力和坚强,他们每天很早起来去山上割草喂牲口,沉重的背篓压弯了他们幼小的身躯,但是他们仍能按时到校。为了给他们传授更多的知识,黄振亚利用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给他们补课。
  2005年12月,学校爆发流感。当地医疗条件很差,一半的学生只能在家里躺着,不能来上学。黄振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樊海燕是5年级的一名学生,家境十分贫寒,这几天一直没有来上课,黄振亚就去她家看望她,路很不好走,很泥泞,走了1个多小时,到了海燕家,看到她在家中的火炉边坐着,黄振亚问她为什么感冒了不去看医生呢,海燕说:“老师,我家没有钱,就是病了也没有钱买药,在家呆上几天病就会好的,可是我真想去上学啊!”
  黄振亚和其他志愿者商议了一下,请求聊城团市委给当地的孩子解决一些医疗救助。在聊城相关领导的重视下,小学很快建起了医务室,并买回了常用药品,流感得到有效遏制。
  感激的泪水是他们收获的回报
聊城四名青年志愿者贵州支教传播爱心

图四:临别时,学生们依依不舍
  支教志愿者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学生们和村民把掌声和感激的泪水毫不保留地送给了他们。2006年7月20日晚上是他们在贵州本禹希望小学的最后一晚,学生们知道他们就要离开了,便自发来到了学校,王华龙把家里的唯一一只大母鸡抱到了学校,他让支教老师把鸡吃了补补身体,这是他家唯一的经济来源,他们四人说让小华龙抱回去给他父亲吃,华龙说:“我们家从来不杀鸡,都是老死之后才吃的。”他们问小华龙是不是真正舍得让他们把鸡吃了,华龙说说:“不舍得,我想让你们把它带到山东,让它下蛋给你们吃。”
  晚上,四名志愿者在屋里面收拾东西,学生们不走,他们在办公室门前站成队,唱支教老师教他们唱的歌《阳光总在风雨后》、《爱的奉献》……唱了一遍又一遍,从晚上九点一直唱到深夜十一点多。
  学校附近的村民被支教志愿者们的工作精神打动了,学校门口的黄大哥听说他们要离开这所学校时,他连夜给四名志愿者做好了一锅米酒为他们送行。学生樊江林的奶奶,听说志愿者们就要离开了,杀了家里仅有的3只鸡为他们送行,当时她拉着他们的手,希望他们有机会再回去看一看,走的前一夜,她和老伴特意为志愿者们写了一首歌,送别会上,听着老人歌里对志愿者们的不舍和留恋,四位志愿者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流了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