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文章 |
7月20日,是本禹希望小学支教的四名聊城籍志愿者给孩子上课的最后一天,明天他们就要离开这所小学返回聊城了。
昨天晚上原本打算呆在本禹希望小学和四位志愿者住在一起,这样可以好好聊一聊本禹希望小学的发展情况。后来由于聊城电视台的记者有拍摄计划,让我必须和他们回到乡里讨论拍摄细节。其实,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媒体能够纪录下来他们支教的这段经历,不为出名,只为他们留下一些以后值得回忆的东西。虽然现在的生活工作环境与我刚来贵州时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毕竟还是很艰苦的,而且他们做出成绩的同时也放弃了很多。顾兰顺把照顾3岁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同样是老师的妻子,而且他还在贵州领养了一位孤儿;陈之海为了给学生补课,2006年春节放弃回家过年的机会,年前他的爷爷去世,他也没能看上最后一眼;张之胜同样放弃回家过年的机会给学生补习数学课,后来母亲得了重病也没有能够回家探望。媒体对他们的关注让我倍感欣慰,毕竟他们身上体现着聊城青年纯朴、善良、敬业、奉献的精神,他们的精神应该为更多的人所知晓,这样才能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由于明天他们就要离开这里了,乡党委郭书记专程来到本禹希望小学看望志愿者,并和他们进行了座谈。郭书记说从他们四个的待人接物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很有山东人的样子,他还希望他们以后能够常来大水看看。我想,郭书记说到此处一定会让他们想起离开的时刻马上就要到了,他们必将会变得伤感起来。
明天就要离开了,但上午的一切还和往常相比也有了少许的不同。从华中农业大学来到本禹希望小学的5名志愿者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他们四个志愿者也在开始整理他们的东西了。也许低年级的小同学还不清楚明天他们的老师就要离开他们了,他们在志愿者的组织下玩着他们经常玩的娱乐活动-----跳绳。由于山区没有其他什么体育设备,只需要一根绳子就可以的跳绳就成了他们儿时最好的伙伴之一。由于他们四个一直负责3-6年级的课程,因此,高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感情比低年级的学生深了许多。早晨还没有上课的时候,学生就开始打扫教室和操场了,他们要把学校打扫的干干净净地,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留恋和不舍。
图2:低年级的学生在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下高兴地跳着绳子。
上午放学的时候,我看到了陈梅。她是6年级的学生,上次“六一”我来本禹希望小学的时候,她还表演了节目,她还送给了我一个本子作纪念。我在本子上写了两句鼓励的话又送给了她,让她好好写日记,等我7月份再来的时候把日记本给我。我原本以为她顶多只会写上几天就坚持不下来了,没想到她把日记本写的满满的,一天都没有拉下。此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他的言行举止是多么的重要,也许在老师看来仅仅是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但学生会把老师的话看得很重,甚至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同时,从陈梅身上我也看到山里孩子的希望所在,只可惜的是他们身在大山,不能和山外的孩子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由于大水乡初中的教学水平很差,我不由地为陈梅担心起来:这么好的一个读书苗子以后能走出大山吗?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两个志愿者、一二十个志愿者用一两年所能改变的。但我相信,志愿者给他们的关爱以及给他们所带来的新鲜东西都将会永远烙在他们的脑海里,影响他们一辈子!
随着聊城籍的四名志愿者的离开,在这里进行社会实践的5名大学生也要离开这里了。虽然他们仅仅在这里呆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他们和学生、老师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明天就要走了,学生纷纷要和老师照相,我们华农的5名大学生也要把这份感情定格在这一瞬间。(未完,见下一篇文章《离别的前一天(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