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离开大石小学以后,大石小学来了一位“特殊”的志愿者。之所以说是“特殊”的志愿者,原因只有一个:年龄太大,而且已经退休了。她就是郑桂芬阿姨,52岁,比我母亲的年龄还大!
当时郑阿姨要求来大石小学支教的时候,我当时也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阿姨年龄这么大了,能在大石小学这样的地方呆下去吗?让我没有想到是,郑阿姨不但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而且还教起了学前班。
去年元旦的时候,我去看望郑阿姨,郑阿姨把我带到她所教的学前班,对我说:“他们可可爱了,都会背很多诗句了!”郑阿姨在教室里起了一个头,这些可爱的孩子还真的背了起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候我看了一眼郑阿姨,我发现这个时候郑阿姨笑得最灿烂。对这些只有3-5岁的山里娃来说,不知道郑阿姨付出了多少汗水才换来他们朗朗的读书声!
虽然阿姨的年龄大了,但是阿姨也和我们一样,要走7公里的山路来大水乡洗澡。为了防滑,阿姨专门准备了一个竹棍做扶手。望着阿姨手拄竹棍一步一滑地往山上爬时,我的眼睛一下湿润了。原来,阿姨说她有一个愿望:就是在她离开大石小学以前能和我照张相。我拿出相机,记录下了郑阿姨艰难跋涉的身影,记录下了自己不应该忘记的这一幕!
虽然郑阿姨现在已经离开了大石小学,但郑阿姨给大石小学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她让我们明白-----天之爱无涯,人之爱无界!
愿郑阿姨永远幸福健康!
附郑阿姨的相关报道:
徐本禹离开贵州后 52岁退休会计师来贵州支教
结束了为期两年的支教生活,徐本禹离开华农大石小学,回到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但这里的支教工作没有因为徐本禹的离开而停顿。一批受徐本禹精神感召的志愿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黔西北深山,延续徐本禹的精神,将山外的现代文明深深植入这些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们的心田。他们之中有充满激情的大学生,也有已经退休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他们的坚守与信念,令人动容。
52岁退休会计师来贵州支教
在大方县城的那一夜,我们在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的介绍下,点击了大水乡网站。这个图文并茂的网站不仅有大水乡各方面基本情况的简介,更有全国各地有关华农大石小学的报道和华农大石小学的情况介绍,以及大水乡支教志愿者们的基本情况。“郑桂芬,52岁,沈阳人……”我们的目光一下子被这样几行字吸引了。
走进华农大石小学,一侧的一小间教室立刻吸引了我们。这间教室不足10平方米,长凳充当课桌。10多个孩子俯在“课桌”前,聆听老师的讲解。讲台上是一位50余岁的老师。见到我们探头探脑,孩子们也纷纷向窗外张望,老师停下讲解热情地招呼我们。“您就是沈阳的郑桂芬阿姨吧?”老师含笑答道:“就是我!”
与郑老师的交谈让我们充满感动。这位52岁的退休会计师,热情、开朗、坦率。郑桂芬是沈阳市沈河区人,退休前是财务人员。今年三四月间,她从当地的沈阳晨报上看到了有关徐本禹支教事迹的报道,大为感动,立即萌生了扶贫支教的想法。热情的郑桂芬致电沈阳晨报,询问徐本禹的联系方式。但对方的答复令她有些失望———他们无法提供徐本禹的联系方式。郑桂芬只得暂时作罢。
郑桂芬支教费了不少心思
苍天不负有心人,正在郑桂芬不知如何实现自己的支教心愿时,7月的一天,她忽然在电视上看到了对徐本禹以及华农大石小学校长王成范的采访。郑桂芬记下了屏幕上打出的“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华农大石小学”。按照这个地址,郑桂芬给校长王成范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想去支教的愿望。因为担心对方收不到,她还专门寄了挂号信。可信寄出去20多天了,却没有任何回音。
郑桂芬急了,干脆按照这个地址拨打114查号台询问。她查到了大水乡政府的电话,又从大水乡政府查到了华农大石小学的电话。也许是因为电话线路不好的原因,这个电话一连多天都打不通,“拨过去就是忙音”。郑桂芬并没有气馁,她一有空就掏出手机拨这个电话。有一天中午,她习惯性地拨了这个号码,“本来没抱什么希望,谁知这次竟然一拨就通了!”郑桂芬激动极了,急忙说要找校长王成范。两人通上话后,王成范说这个事他一人无法做主,要通过乡里才能决定,要她等待答复。放下电话,郑桂芬非常高兴,“我寻思这事有谱儿了!”
在与华农大石小学取得联系的第三天,郑桂芬接到了校长王成范的电话,当地已经答应接收她作为志愿者前去支教了!“我当时正在逛街,听到这个好消息,乐得不知怎么好!”当时,郑桂芬报了一个学习班正在学电脑,“我交了钱,已经学了20多天。”按照学习班的规定,半途退学学费是不退的,可听说郑桂芬要去贵州支教,学习班的负责人深为感动,当即就退给了郑桂芬余下的学费。担心因为当地的条件不好,孩子们没有足够的书籍,郑桂芬临行前跑到沈阳最大的图书市场,一下子买了200多元钱的书籍。图书市场的售货员得知这些书的用途后,借出了自己的优惠卡,“每本书便宜了两三元呢!”
支教让郑桂芬的睡眠变好了
8月下旬,郑桂芬带着行李,先飞往深圳探望女儿女婿,然后从深圳飞贵阳,踏上了支教之路。徐本禹专程到乡政府去迎接这位可敬的阿姨,他和乡里的沈义勇书记商量,想将郑桂芬分到离乡政府近些、条件较好的小学。但郑桂芬坚决不同意,“我就是奔着你来的,我一定要到大石小学!”拗不过郑桂芬,徐本禹只好带着她来到大石小学。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新校舍已经投入使用,如今郑桂芬教这学期新设的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的音乐课。这里的生活非常艰苦,“我们有时候连着一个礼拜就吃土豆。”但郑桂芬说,她的心情却是从未有过的舒畅。“我现在心里啥事都不想。”以前在沈阳时,郑桂芬的睡眠不太好,每天能睡6个小时就不错了。可到了大石村,“我每天一上床就睡着了,每天都能睡七八个小时!”
郑桂芬负责的是学前班,新入学的孩子从来没有受过纪律的约束,课堂纪律差。有一次,郑桂芬给孩子们上音乐课,因为课堂纪律差才唱了一段歌,生气的她就批评了孩子们。“那次我太生气了,足足训了孩子们一堂课,后来自己都觉得有些过分了。”下课铃响了,余怒未消的郑桂芬宣布下课,“我想孩子们肯定也生气了。”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一下子全部拥到她身边,甜甜地笑着向她挥手:“老师再见!”郑桂芬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你说,这么可爱的孩子,我怎么能不尽心尽力把我所有的知识教给他们!”每天入睡前,郑桂芬都盼着第二天早点到来,“这样我就可以早一点看见孩子们了!”
支教实现了郑桂芬年轻时的愿望
为什么来支教?郑桂芬的回答很简单。“我年轻时没机会上大学,但我特别爱看书,当年插队的时候我还当过一个月的代课老师。当时我就特别喜欢教师这个工作,可因为当时教师没有地位,父母坚决不同意我干这一行。”现在退休了,郑桂芬不愿像普通老太太那样在家抱孙子做饭,“我想实现年轻时的愿望,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
对于郑桂芬的选择,女儿女婿一开始坚决反对。“我前前后后总共跟他们商量了4次!”在深圳工作的女儿女婿起初怎么也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自讨苦吃”。郑桂芬说,最终是她的一番话说服了女儿。“我说,孩子啊,自从你出生到现在,妈妈始终都在身边陪着你,一切以你为重。现在你结婚成家了,难道还不让妈妈有自己的空间,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吗?”女儿听了这话掉泪了,哭过以后立刻给母亲订了飞贵州的机票。
在乌蒙山深处,郑桂芬和几个年轻伙伴们天天撒播知识,播种希望,并一步步改善艰苦的生活。午饭时分,郑桂芬掀开案板边的锅给我们看,“这是我们自己开垦的菜地种的小白菜,还是第一次摘呢!”语气中满是欣喜和孩子般的炫耀。
16名志愿者坚守在大水乡
追随徐本禹的脚步,和郑桂芬一起在大山深处的华农大石小学支教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其他4名青年志愿者。在我们抵达的当天,来自东北财经大学、26岁的志愿者戴华拉痢疾,必须到11公里外的乡卫生所去治疗。戴华是东北财经大学的毕业留校老师,被徐本禹的精神所感召,他自愿来条件艰苦的华农大石小学支教一年。戴华房间的书桌上放着他和女友的合影,平时他都是看着照片上女友的如花笑靥,排遣自己的深深思念。这次生病,拉肚子拉得浑身无力的戴华要硬撑着走上2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乡卫生所输液。即便这样,对自己的选择戴华依然无怨无悔。他说:“都是年轻人,徐本禹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徐本禹的老乡、继任者、学校“财务总监”王震,来自山东大学。他是通过山东团省委的介绍来到贵州支教。这个22岁的小伙子目前还是山东大学大三在校生,中断一年学业来贵州大山里支教,他一点也不觉得是损失。“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没什么,这都是日后的财富!”乐观豁达的王震教五年级的语文、英语、体育,兼打理学校的财务,负责处理全国各地对大石小学的捐款和捐赠。另外两名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支教者田庚和曹建强,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是学校派来接替徐本禹工作的。我们获悉,华农大石小学已经被华中农业大学确定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该校都会派出大学生来大石支教,将徐本禹的“爱心接力棒”永远传递下去。
在大水乡,共有16名支教者。除了华农大石小学的5名志愿者外,其他11位志愿者分别在炉山小学、大慈小学和大水乡中学支教。在炉山小学支教的两名志愿者中,有一名与大石小学支教者郑桂芬的情况相仿,这名来自武汉的志愿者名叫王昌茹,今年54岁,是武汉红山宾馆的退休员工。11月1日当天,又有两名来自福建厦门的志愿者抵达大水乡政府,他们也将加入支教者的行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