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严肃文学(未完成)The Definition of Serious Literature
(2011-10-24 22:38:31)
标签:
文化严肃文学流行文学经典诗人 |
分类: 混合理论 - Hybrid Theory |
这是最近从微博上整理出来的一篇短文,作为文章来讲还没有完成,但是先把草稿和框架放在这里,等以后有空时再修改补充成文:
@收获: 就我们目力所及,文学仍可以分成严肃文学和流行文学的,虽然最近几年文学人士颇宽容地把这两者混同以表示大度或者跟进时髦。即使在最商业化的 欧美地区,这两者的区分也很明显,有很多严肃作家也套用通俗的因素,但只是在文体的意义上进行不同的尝试。但严肃文学到底是什么?能够明显界定出来吗?
————————————————————————————————————————————————
什么是严肃文学?我个人认为,严肃文学是通过人物和故事来探索现实和人生以及这个世界的真谛,流行文学则是讲一个通俗好看悬念迭出的故事吸引眼球意图畅销商业化,不求人物也无所谓主题或者思想深度,两者意图分明。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就是最好的例证。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一辈子只写了163首诗(有说是200首),他在中国出版的诗集只印刷了3000本。他不是畅销书作家,也不是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学的青春偶像,但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万人敬仰,崇高无上;而这,才正是文学的真正魅力和价值所在。感谢诺贝尔文学奖高贵的坚持,告诉我们,即使在这个瞬息变换的金钱与欲望浮躁流行的世界里,也仍然可以存在真正的严肃文学。文学的高尚,高贵,与尊严,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比如,让我们看看诗人笔下的上海,这个所有中国人都熟悉的城市:
《上海的街》 / 特朗斯特罗姆
公园的白蝴蝶被很多人读着
我爱这菜白色,像是真理扑动的一角
如今国内99%的所谓畅销书,如果借用国外的一个词,都属于“类文学”。换句话说,人家压根就没把这些怪力乱神肤浅庸俗的通俗读物算进文学的领域:连“文学”起码的门槛都还没过,更不要说“严肃文学”了。
维基百科上关于“文学”词条的定义其实说得很清楚:"Literature" is at times differentiated from popular and ephemeral classes of writing. Terms such as "literary fiction" and "literary merit" are used to distinguish individual works as art-literature rather than vernacular writing, and some critics exclude works from being "literary", for example, on grounds of weak or faulty style, use of slang, poor characterization and shallow or contrived construction. Others exclude all genres such as romance, crime and mystery, science fiction, horror and fantasy.
试译如下:“文学”是不同于流行的写作和短期类的写作。像“文学类小说”和“文学价值”等这些词,是用来区分白话写作和作为文学艺术的个人作品的。一些评论家把一些作品排除在“文学”范畴之外,例如,薄弱或有缺陷的风格,使用粗话,贫乏的人物形象,肤浅或做作的结构。还排除所有的类型化作品,比如言情小说,犯罪和神秘小说,科幻小说,恐怖和玄幻小说等。
由此可见,国内时下流行并且畅销的大部分文学作品,按照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或者说纯文学)的定义来说,其实都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而只是流行的通俗读物。按照国外关于文学的定义,类型化的作品比如言情小说,犯罪小说,玄幻小说等都不能算作是文学,而是就跟我们所熟悉的武侠小说一样,都只是流行读物而已。我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但只要举个例子大家就一目了然了:比如说,虽然同样都是写武侠故事的小说,但是,金庸的小说就是通俗文学,而《水浒传》就是纯文学,或者说,严肃文学。又比如,虽然同样都是写爱情的言情小说,但是,琼瑶的小说就是通俗文学,而《红楼梦》就是严肃文学。所以,虽然所写的都是相同的题材,但金庸写的是武侠小说(类型文学),琼瑶写的是言情小说(类型文学),而不是严肃文学。这么一对比,严肃文学和通俗流行文学的区别是不是就非常明显了?
如今国内严肃文学和流行文学越来越容易混为一谈,其实并不是因为文学本身越来越繁荣昌盛了,而只是因为文学和图书在中国越来越被商业化所操纵的结果。由于出版商业化和利益化成为主流,严肃文学的领地越来越小,纯文学作家/严肃作家在铺天盖地气势汹涌的网络作家和流行文学出版大潮中已接近全军覆没。
但与此同时,中国严肃文学作家也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抛开与政治相关敏感题材不谈,为什么面对当下的中国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严肃文学居然是完全失语的, 要么就是闭门造车,完全脱离真实。正是由于严肃文学在表现当代题材上的失语,才会让那些流行文学和通俗作家的批量复制和畅销逼得几无立足之地。
@谦君万马:纯文学和流行文学在美国语境里的定义,大框架是:文学小说是塑造人物,人物有出走,回归和成长的过程;流行小说只是讲故事。
这个也不对。塑造人物只是文学的第一步而已,而不是划分严肃文学和流行文学的分界线。举例说:金庸塑造人物的功力绝对非凡吧?只怕很多严肃作家都赶不上他呢。如果要说塑造人物是文学小说和流行小说粗分的框架,那也只能说这是好的流行小说和烂的流行小说的粗分,而不是严肃文学和流行文学的分界。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流行文学图的就是一个好看,而严肃文学要的,是不仅要好看,还必须有更深层次的东西。
@HollywoodEnding: bestsellers和literature的区别,前者更侧重商业性,后者更注重文学性。但商业性并非先天低于文学性,正是因为广大bestsellers的存在,广义文学和纯文学才没有成为濒临消失的物种。
但不要忘了一点,在大多数时候,真正好的严肃文学肯定也同时是畅销书,但反之就不一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严肃文学刊物《收获》能够畅销10万册。也就是说,真正优秀的严肃文学可以同时也是畅销10万册的畅销书,但是反过来,畅销10万册的畅销书/流行文学可绝对不一定就是严肃文学。
@老虎不吃飯飯: 这还真不是亚洲生造的。在欧美文学界,serious literature是很普通的、也是人人皆知的一种命名。/@慢三:是不是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如果是,我恨死严肃文学了。
不是。是一个小说你只能看一遍,而另一个小说你不仅可以看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看无数遍的区别。是经典和流行的区别,流行注定是短暂的,时效性的,只能流行一时,而真正的文学经典,则无论过了一百年还是一千年,仍然可以成为人们心中的最爱。所以真正好的严肃文学必然成为经典,而经典的时效性,是永远。
(还没写完,待续)
@收获: 就我们目力所及,文学仍可以分成严肃文学和流行文学的,虽然最近几年文学人士颇宽容地把这两者混同以表示大度或者跟进时髦。即使在最商业化的 欧美地区,这两者的区分也很明显,有很多严肃作家也套用通俗的因素,但只是在文体的意义上进行不同的尝试。但严肃文学到底是什么?能够明显界定出来吗?
————————————————————————————————————————————————
什么是严肃文学?我个人认为,严肃文学是通过人物和故事来探索现实和人生以及这个世界的真谛,流行文学则是讲一个通俗好看悬念迭出的故事吸引眼球意图畅销商业化,不求人物也无所谓主题或者思想深度,两者意图分明。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就是最好的例证。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一辈子只写了163首诗(有说是200首),他在中国出版的诗集只印刷了3000本。他不是畅销书作家,也不是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学的青春偶像,但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万人敬仰,崇高无上;而这,才正是文学的真正魅力和价值所在。感谢诺贝尔文学奖高贵的坚持,告诉我们,即使在这个瞬息变换的金钱与欲望浮躁流行的世界里,也仍然可以存在真正的严肃文学。文学的高尚,高贵,与尊严,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比如,让我们看看诗人笔下的上海,这个所有中国人都熟悉的城市:
《上海的街》 / 特朗斯特罗姆
公园的白蝴蝶被很多人读着
我爱这菜白色,像是真理扑动的一角
如今国内99%的所谓畅销书,如果借用国外的一个词,都属于“类文学”。换句话说,人家压根就没把这些怪力乱神肤浅庸俗的通俗读物算进文学的领域:连“文学”起码的门槛都还没过,更不要说“严肃文学”了。
维基百科上关于“文学”词条的定义其实说得很清楚:"Literature" is at times differentiated from popular and ephemeral classes of writing. Terms such as "literary fiction" and "literary merit" are used to distinguish individual works as art-literature rather than vernacular writing, and some critics exclude works from being "literary", for example, on grounds of weak or faulty style, use of slang, poor characterization and shallow or contrived construction. Others exclude all genres such as romance, crime and mystery, science fiction, horror and fantasy.
试译如下:“文学”是不同于流行的写作和短期类的写作。像“文学类小说”和“文学价值”等这些词,是用来区分白话写作和作为文学艺术的个人作品的。一些评论家把一些作品排除在“文学”范畴之外,例如,薄弱或有缺陷的风格,使用粗话,贫乏的人物形象,肤浅或做作的结构。还排除所有的类型化作品,比如言情小说,犯罪和神秘小说,科幻小说,恐怖和玄幻小说等。
由此可见,国内时下流行并且畅销的大部分文学作品,按照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或者说纯文学)的定义来说,其实都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而只是流行的通俗读物。按照国外关于文学的定义,类型化的作品比如言情小说,犯罪小说,玄幻小说等都不能算作是文学,而是就跟我们所熟悉的武侠小说一样,都只是流行读物而已。我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但只要举个例子大家就一目了然了:比如说,虽然同样都是写武侠故事的小说,但是,金庸的小说就是通俗文学,而《水浒传》就是纯文学,或者说,严肃文学。又比如,虽然同样都是写爱情的言情小说,但是,琼瑶的小说就是通俗文学,而《红楼梦》就是严肃文学。所以,虽然所写的都是相同的题材,但金庸写的是武侠小说(类型文学),琼瑶写的是言情小说(类型文学),而不是严肃文学。这么一对比,严肃文学和通俗流行文学的区别是不是就非常明显了?
如今国内严肃文学和流行文学越来越容易混为一谈,其实并不是因为文学本身越来越繁荣昌盛了,而只是因为文学和图书在中国越来越被商业化所操纵的结果。由于出版商业化和利益化成为主流,严肃文学的领地越来越小,纯文学作家/严肃作家在铺天盖地气势汹涌的网络作家和流行文学出版大潮中已接近全军覆没。
但与此同时,中国严肃文学作家也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抛开与政治相关敏感题材不谈,为什么面对当下的中国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严肃文学居然是完全失语的, 要么就是闭门造车,完全脱离真实。正是由于严肃文学在表现当代题材上的失语,才会让那些流行文学和通俗作家的批量复制和畅销逼得几无立足之地。
@谦君万马:纯文学和流行文学在美国语境里的定义,大框架是:文学小说是塑造人物,人物有出走,回归和成长的过程;流行小说只是讲故事。
这个也不对。塑造人物只是文学的第一步而已,而不是划分严肃文学和流行文学的分界线。举例说:金庸塑造人物的功力绝对非凡吧?只怕很多严肃作家都赶不上他呢。如果要说塑造人物是文学小说和流行小说粗分的框架,那也只能说这是好的流行小说和烂的流行小说的粗分,而不是严肃文学和流行文学的分界。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流行文学图的就是一个好看,而严肃文学要的,是不仅要好看,还必须有更深层次的东西。
@HollywoodEnding: bestsellers和literature的区别,前者更侧重商业性,后者更注重文学性。但商业性并非先天低于文学性,正是因为广大bestsellers的存在,广义文学和纯文学才没有成为濒临消失的物种。
但不要忘了一点,在大多数时候,真正好的严肃文学肯定也同时是畅销书,但反之就不一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严肃文学刊物《收获》能够畅销10万册。也就是说,真正优秀的严肃文学可以同时也是畅销10万册的畅销书,但是反过来,畅销10万册的畅销书/流行文学可绝对不一定就是严肃文学。
@老虎不吃飯飯: 这还真不是亚洲生造的。在欧美文学界,serious literature是很普通的、也是人人皆知的一种命名。/@慢三:是不是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如果是,我恨死严肃文学了。
不是。是一个小说你只能看一遍,而另一个小说你不仅可以看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看无数遍的区别。是经典和流行的区别,流行注定是短暂的,时效性的,只能流行一时,而真正的文学经典,则无论过了一百年还是一千年,仍然可以成为人们心中的最爱。所以真正好的严肃文学必然成为经典,而经典的时效性,是永远。
(还没写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