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位之轮换-让你的孩子坐遍每一个位置
8月下旬温州都市报在论坛作“关于新学期班级排座位”的调查。这让夭夭想起上个学期(3月份)行行班里进行的座位轮换的尝试。老师的方案是这样的:把身高差不多的同学依次排在同一个小组,每周一前后轮换一次(即最后排同学坐第一排,第2至5排同学依次后移一个座位),每三周整大组左右轮换一次。这样,按高矮排位的传统模式就被打破了。老师把这个想法在班级的QQ群一发布,惊起哗声一片。动静虽不大,反应却很大。群里顿时热闹起来,反对的声音居多。家长们有很多疑虑担忧的,特别是个子小的孩子的家长们反对尤甚。想想也是啊,孩子个子小,轮换到后排去,不是被高个子遮挡视线了吗?这是反对理由之一。第二呢,这样频繁地轮换座位,孩子们因为新鲜而兴奋,会不会在上课分散注意力呢?
雷老师在班级里对孩子们作了调查,下面是老师的处理意见: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怎么解决好呢?孩子们及家长朋友可以提出宝贵意见。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解决?
1、少数服从多数,再这样试坐一段时间;
2、不喜欢这样前后轮换的同学刚好近一组,可以让他们另坐一组,绝对按身高来排,不再前后轮换,但可以和其他组一起左右轮换。
提请家长朋友们商量!
可以看到,当时推行这种座位之轮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家长们反应很激烈,除了向老师表示不满的,也有家长要反映到校长室去。老师做了很多工作,在尊重孩子及家长的意愿的基础上,做了以上折中的安排。
行行的个子也不高,夭夭担心他坐后面看不清楚,问了,说不会。夭夭还是不放心,自己到教室坐后排试了试,黑板的最低处可能会受影响的,但现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屏幕的高度对每个位置的孩子来说应该都能看清楚的。并且老师把字写在黑板最低处的机率也很小。家长们除了担心孩子坐后排看不清楚听不真切以外,还担心受老师的关注程度低。事实上,我们班坐后排的几个同学成绩倒是最好的,并不因为坐后排而受什么影响。
第二个理由呢,夭夭倒觉得没什么,日子长了,就没啥新鲜劲了,习惯就成自然了嘛。不知对新位置的隐隐向往是不是让学习生活更值得期待,更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呢。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时,老师发现,原先坐后排的同学轮换到前排举手发言积极多了。再说了,让孩子适应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环境也是一种体验和锻炼。记得有位伟人,小时候还专门跑到人声鼎沸的百货公司看书,为了训练自己专注和抗干扰能力呢。
还有一个原因,按眼科医生的说法,视距的远近左右调换对孩子的视力发育也是有好处的。俺们小时候也是左右轮换过座位的,只是从没想过前后调换,不得不说老师现在的想法真是挺有创意的。俺还偷偷地埋怨俺那时的老师咋就没想到呢,只恨生不逢时啊。夭夭个子小,学生时代的座位都是前几排,心里头却老羡慕坐后排的同学,企盼哪一天自己也能坐坐。不知这样的念头高个子的同学曾否有过?长大后,不再有老师给俺们排座位了,夭夭总是选后排的,不知是不是少时留下的那种补偿情结呵。
学校提出要创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但是怎样的座位安排更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尤其是要照顾到每一位孩子呢?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自然省心省事,相信老师也是站在为每一个孩子着想的公正立场上,探索更有利于孩子们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方法的一条新路子,为我们的孩子有更大的进步而做出的努力。
所以夭夭还是蛮支持调换位置的,至少尝试尝试总没有关系吧。对新鲜事物有个认可和接受的过程,谁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排在最佳的位置,但是资源有限,对另外的孩子来说也有失公平。尽管行行原来的座位称得上贵宾席,鉴于公平公正原则,俺也愿意轮换,最重要的是孩子愿意。
夭夭保留了当时的群聊天记录,其中雷老师说的一段话印象特别深刻:
有这么一件事,我们思考一下能从中知道些什么?
有一条不大好走的路,弯曲不平,勉强能走、车也能过,只是不好走,常路阻;
保持现状:就这样下去;
修一修吧:要好久不能从这过,得绕着走,挺麻烦的;
扩建吧:不仅要花好多钱财,而且要更长的时间得绕行。
我们是保持这种现状好呢,还是修一修,或是拆了扩建?
现实告诉我们:为了以后长久的利益,还是拆了扩建的好!你们会怎样选择呢?
春去秋来,现在孩子们上二年级了,通过老师的积极探索努力进取,我们班有幸率先走在了宽阔平坦的大道上,解决了老师排座位的难题,实现了座位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愿望。9月1日的温州都市报为“开学”做了周刊,专门报道了排座位,雷老师的改革方案受到很多学校及班级的效仿,推而广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