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2011年第13期刊登的原创和首译文章:
(2011-06-13 09:41: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首发 |
《意林》2011年第13期刊登的原创和首译文章:
欢迎投稿,千字300元!
生死投票
姜钦峰
月黑风高,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的崇山峻岭中,一架支努干直升机低空盘旋。四个黑影依次从机尾攀绳而下,动作娴熟,身手矫健。黑影落地之后,迅速散开警戒,转眼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神不知鬼不觉。他们是美军最精锐的海豹突击队员,此行的任务是猎杀“基地”组织重要头目,代号“红翼行动”。
根据作战计划,四人小组进入目标区域后,首先要在附近高地秘密潜伏,然后等待战机发动突袭,实施“斩首”行动,任务完成迅速撤离。每个突击队员都带上了足够的武器弹药、食品和水,必要的话,可以连续潜伏四天四夜。根据事先掌握的情报,附近村庄藏匿着近两百名“基地”武装分子,由于孤军深入,行动必须在绝密中进行,倘若不慎暴露,将会招致灭顶之灾。天亮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三个当地牧羊人上山放羊,无意中发现了他们。
枪口指着三个手无寸铁的牧羊人,其中一个还是十多岁的孩子,四名全副武装的突击队员却不知该如何是好。杀,还是放?难以抉择。每个美军士兵踏上战场之前,都已熟知交战规则:“除非受到攻击,或者已经明确辨认出敌人及其敌对意图,否则不得开火。”他们十分清楚,杀害平民是犯罪行为,即使侥幸躲过军事法庭的审判,也永远躲不过良心的审判。放也不行,只要有一个牧羊人回去通风报信,后果不堪设想。既不能杀,又不能放,而他们必须尽快作出决定,拖延也是等死。
如何处置这三个牧羊人?行动小组内部产生了分歧,队长也不敢擅自下命令,无奈之下,只好现场投票表决。三个牧羊人像待宰的羔羊,等待投票的结果,来决定他们的生死。四名队员中,一个主张杀,两个主张放,一个弃权。投票有效,在三个牧羊人承诺保守秘密之后,全部被释放。但是,死里逃生的牧羊人并未信守承诺,立即将他们潜伏的位置报告给了“基地”头目。一个小时后,一百多名“基地”武装分子迅速出动,将他们合围在山上。
战斗打响,由于山区地形复杂,无线电信号太弱,求救信号发不出去,突击队被迫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队长为了用卫星电话向总部求援,毅然爬出掩体,冒险向山顶开阔地带运动,不幸身中数弹倒地。激战过后,三名突击队员当场阵亡,只剩一人身负重伤,侥幸逃生。
这是2005年发生在阿富汗战场的真实事件,“红翼行动”以失败告终。那名幸存的海豹突击队员名叫马库斯·鲁特埃勒,后来被美国总统授予“海军十字勋章”。马库斯退役后,与畅销书作家帕崔克·罗宾合作,共同撰写了回忆录《孤独的幸存者》,真实再现了这段恐怖的战争经历。在那次生死攸关的投票中,他投的是“放人票”,却因此失去了三个最亲密的战友。后来,马库斯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认为这是自己人生中犯的最大错误!自责与悔恨,表露无遗。
读这本书的时候,可能大部分人的心情跟我差不多,很容易把自己代入作者的角色当中,为四名海豹突击队员的命运欷歔不已。假如马库斯当时投的是“杀人票”,事件的结果就会发生根本逆转。可是,换个角度来看,那三个牧羊人就应该为战争而牺牲吗?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选择题。战争本身就是荒谬的,在这个荒谬的大前提下,拿枪的士兵怎么做都是错的。
汉诺威的入学礼(首译)
班瑞·卡卡西 谢素军
汉诺威竟然也是一所音乐学院,在柏林。
如果不是泰迪,我那可恶的父亲硬是要在德国发展他的所谓事业,我绝对不会站在它的门口,放弃自己的祖国,放弃茱莉亚、罗彻斯特、科蒂斯、曼哈顿,那些顶级的音乐学院。二十年前,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我甚至是在和父亲僵持了半个月后才无奈地答应去看看。
我只是来看看,并不一定要呆在这鬼地方,所以,当校长轻轻地坐在身边时,我表现得很傲慢,爱理不理地只顾看歌剧。
但老头子却一点都不介意,歌剧看过许多遍了吧?他问我。我不回答。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十几个学生没有一个回答的,而且,我们的校长先生也非常有经验,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什么答案,那句话只是一个过渡,接下来的才是正题。
“你有没有注意到,礼堂的墙壁全是凸凹不平,甚至破烂不堪呢?”
校长的话击中了我的要害,要知道,礼堂代表一个学校的形象,汉诺威再不济,也不会堕落到这种程度,所以,我终于吐出了三个字,为什么?
后来我才知道,校长名叫费尔路德,一位资深的音乐学研究者,也是一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在汉诺威的礼堂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说的那段话:声音并不具有天生的灵性,它总是受制于环境,当四面的回音交错在一起,我们听到的其实是杂乱一片。
校长意味深长地告诉我,或者说我们每个新生,汉诺威音乐学院把墙壁涉及成凸凹不平,并不是毫无规律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声音在起伏不平的墙壁里不断回响,当回音经过多次撞击,便尽可能地消失在墙壁处,而我们听到的,只有最纯正的歌剧,最纯正的声音。
如果汉诺威的入学礼仅仅只是关于声学的教导,我想,至少在美国,绝对还有更精妙的理论、更精彩的形式。爱上汉诺威,数十年不逾,当然有我的理由。那天,在歌剧结束之后,依旧是费尔路德,他最后告诉所有人,人生的道路上,除了音乐,其实还有更多重要的东西我们需要面对,而我们行走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颓废、郁闷、低沉、堕落等等,这些让我们止步的情绪就像那些回音一样,我们只有尽力地消除它们,才能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如今,我已回到美国,每当夜深人静,都会静静地遥望曼哈顿的星空,庆幸自己曾是汉诺威音乐学院的一员,正是因为那场别样的入学礼,我的音乐与人生才演绎得如此真实。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
《意林》《人物画报》 杂志社编辑
手机
QQ
邮箱
传真
网站
http://blog.sina.com.cn/m/yilinliushijia
http://www.yilin.net.cn/
《意林》编辑部:
010-51908630-8858
单位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7号华腾北搪商务大厦1501室《意林》编辑部
邮编:1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