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羊城晚报文章:《意林》温情也是一种先进生产力

(2010-06-19 22:03:10)
标签:

转载

          让温情持之以恒
                                                            文/王国华

       据《羊城晚报》2010年6月19日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刊物的发行量不仅代表实力,而且也是一种生产力。发行量大,购买的人多,广告商愿意打广告,自然进账就多,利润就多,这毋庸讳言。为什么说是一种生产力呢?这是由于,刊物是精神产品,他们提供给读者的东西,当然要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编者要灌输给读者什么,皆因其巨大的发行量而得以实现。在这方面,以《读者》和《意林》为代表的温情杂志,以《知音》和《家庭》为代表的猎奇杂志,以《时尚ELLE》和《男人装》为代表的快餐消费杂志及《收获》和《十月》为代表的所谓纯文学杂志,最为令人关注。
  而前三者中,快餐消费类杂志其实连“杂志”二字都算不上,它更像一种奢侈品的宣传单,印制精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但看完一遍就可以扔掉;猎奇杂志的主要读者是家庭妇女,通篇都是贪官和情妇、富豪和二奶之类,一年到头官司不断,起码在我看来,这类“伪纪实”垃圾不要说陶冶情操,只要不诲淫诲盗就让人念阿弥陀佛了。
  因此,也就是《读者》和《意林》还配得上“杂志”二字。这里,我就谈谈对《读者》和《意林》的看法。有个写小说的人曾经借作品中主人公的嘴说:“看《读者》的人都是SB。”我不知道他是真这样想的,还是意有所指的激愤之语,若是后者,设身处地地想想,或可以原谅;若是前者,我只能说,能说出这样撮火的话,赶紧去医院看看,精神是不是错乱了。如果《读者》和《意林》欺骗了他,让他栽了大跟头,他因为读这两本杂志而动了犯罪的念头,被警察抓起来了,那还可以理解,但有这样的事吗?在今天,有多少30岁至50岁的人是读着《读者》长大的,又有多少15岁以上的人,兜里揣着《意林》!要是没有《读者》和《意林》,这些人的精神将贫乏到什么地步!

    
  《读者》以及和它形影不离的《意林》,一直在源源不断地灌输着两个字:温情。这种广义的温情包括励志、抚慰、感悟、激情、爱、包容等等等等,没有大道理,没有道貌岸然的说教,都是通过一篇篇精致的小文章在潜移默化。反正我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什么狗屁“纯文学”,有一本《读者》或者《意林》放在她的案头,我非常放心,非常欣慰,如果她能一篇篇读完,既增长了写作知识,又懂得了那么一点点做人道理,何乐而不为?就我所知,一些所谓的作家也是这么成长起来的,但他们稍微觉得自己翅膀硬了,穿上裤子就不认账,吃完奶就骂娘,试图通过痛骂自己吃过的奶来证明自己长大了,这非但不厚道,而且有点缺德了。好在,这样的人是极少数,他们最多也就是恶心一下自己而已,没人跟他们一般见识的。
  事实上,我是把《读者》和《意林》当作广义上的“文学”看待的,并以在上面发表文章为荣。它们干净、纯洁、浅显、有活力,尽管这个社会有很肮脏很不纯洁的一面,但它们把人类纯洁的一面展示出来,让绝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给人希望。在这里,没有谁居高临下,大家都是平等的。这样的“人学”,不是“文学”是什么?
  台湾某杂志曾经搞过一次“人人皆可写作”征文,无论是老太太,幼儿园的孩子,开车的司机、做饭的厨师,只要有真情实感,都拿起来笔写出来,最后征集到的故事,多是与爱有关的,窃以为都可以在《读者》和《意林》上发表。这不就是“文学”即“人学”的有力证明吗?
  还有一点,温情杂志,不是你定位“温情”就可以定出来的。全国有多少杂志在模仿《读者》和《意林》,又有几本成功的?如果编者没有大情怀,没有发自肺腑的爱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力,再怎么定位也是白扯。所以说,有《读者》和《意林》存在,我们实在应该感到庆幸。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