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永远的问号

(2007-06-28 18:26:18)
分类: 美文共赏
 一个永远的问号
(美)平苹
我作为一个社会学老师和一个普通人,最关注的问题是:制造美国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校园血腥事件
的赵承熙为什么要这样做?赵在美国15年,是受美国的教育长大的呀!
一种悲痛的情绪总跟着我,我忍不住想找朋友倾诉,排遣心中的悲伤和压抑。媒体已用非常肯定的调子说,美国的个人拥有枪支权法案不会因此事件而有改变的希望。而我因此事触动了一段回忆……
去年我在美国社区大学教授美国社会问题这门课时,我曾给学生出过一道辩论题———“你认为加强个人枪支控制会改善校园枪支犯罪吗?”
令我震惊的是,15人的班居然没一个人举手表示“会”,也许想说“会”却碍于从众压力而不敢,但并没人下课后和我私下里说点什么,至少这个班的绝大多数学生不相信也不愿意个人拥有枪支自由被约束。他们振振有词地说他们从小就是在有枪的家里长大的,关键是父母得管好自己的孩子。
就这样不用辩论已分胜负,但我还是走了形式,在我内心认为黑白颠倒的一周中———时值2006年10月,美国3个州发生了3起校园枪杀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送牛奶的卡车司机在宾夕法尼亚州枪杀近十名阿米西人(Amish)小学女生的案子。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这个班的学生仍然难改初衷,我当时真有寒心的感觉。
我打电话给好朋友爱芙,她听到我说为4月16日的悲剧十分难过后,说了这样一番话———
“平,那的确是一个悲剧,但是,我们在伊拉克的土地上,每天都使孩子失去父母,父母失去孩子,这些人的生命一点不比在东边那所学校的年轻人少一点点价值。可是我们这样去报道过吗?”
我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因为我看到了一颗正义的美国人的心。我说这事更引起我对个人枪支法的关注,她说原因的确在这儿呢。
枪手的姐姐公开发表了一份代表全家和她个人的声明,题目令人动容———《他令世界流泪》,文章写得真实,表示家里人也有太多的困惑需要解答,有几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是一个相爱而亲近的家,我弟弟很安静内向,同时也挣扎着想融入社会……”
最后这一句话,一下击中了我的“社会学想象力”那根筋,我想我已经猜到了一个故事的另一半———一个只能由枪手的家人比如这个姐姐和他的从小学开始的老师朋友来叙说的部分,而这部分是理解所有的“为什么”的关键。明确地说,就是一个移民要融入一个崇尚过了头的个人主义的、蔑视穷人、人人只顾自己的———走到极端就是这么回事的文化———一种不是写在纸上却是一些人做事的潜规则的文化,多年的压抑后,会出现这么一种结局,原因难道真的仅仅是“他自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父母该管好自己的孩子”吗?
枪手是一个几乎在学校里从没有用眼睛正视过老师同学的人,“总是戴一顶帽子,坐在最后一排。”“一次老师让每个人写下名字,他画了一个问号,老师问他,你的名字叫问号吗?”
4月20日东华大的社会学系有一个午餐讲座,讲者是做社会公正的理论研究的,我与他的沟通印证了我们的同感:个人主义走到极端就是没有社会责任感,如果有人早点和枪手真正地谈谈,让他不至于孤立自己于极点,可能会不同。我说中国的班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班干部和老师沟通学生情况,见到一个同学不理人不对头是要干预的。他连连点头,说这个很重要。
啊,我的中国朋友,还记得我们做班干部的年代吗,还记得有同学反感班干部管得太宽吗?个人与集体可是永远相互依存的,不是吗?至少,美国这位社会学家已向我表示反思和重建个人主义文化的急迫性,枪手的姐姐在呼唤沟通,到底是什么让枪手上路,真希望这不会只是一个永远的问号。(写于2007年4月22日凌晨)
林宝贤摘自《羊城晚报》(2007.4.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爱你的仇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